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陇西李氏文化探究

2019-09-10 12:58马自龙刘润东
青年生活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马自龙 刘润东

摘要:陇西李氏文化是一种承袭千年的家族文化,也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陇西李氏文化作为历久弥新的家族文化,对当地社会的、文化的、经济和心理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调查希望通过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充分了解陇西李氏文化的文化形态,探索并归纳其文化功能。

关键词:文化功能理论;文化变迁;文化场域 ;李氏文化

绪论

一、调查背景

陇西李氏文化是一种承袭千年的家族文化。“明其等曰阀,积日曰阅”。陇西李氏从南北朝的关陇门阀世家,到唐代皇家,历来是各枝李性家族中最显要者;“ 言李者必称陇西”(《氏族略》) , “天下李氏出陇西”。时至今日,海内外李氏宗亲都供奉“陇西堂”, 自称“ 陇西李氏”, 对“ 陇西”二字怀有无限深情。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 并列为“甘肃四大文化”。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陇西李家文化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研习传承陇西李氏文化的民间机构、俱乐部大量涌现。基于陇西李氏文化的寻根恳亲活动,文化旅游也得到丰富、发展。文化的功用效应随之不断明晰。

陇西李氏文化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相对较少。本次探究旨在系统,科学地认识陇西李氏文化,以期为这一独特家族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系统总结了文化的各方面要素与功能,是人类学文化功能理论的圭臬。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深刻揭示了因社会传统而异的社会行动理论,可以作为本课题“文化理念影响行动”的一项参考。中华书局六十三册本全《二十四史》,能够认识陇西李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生的流变,有助于从分了解陇西李氏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历史环境背景。

《李氏文化》和《寻根》《李氏文化》《李氏文化研究新编》刊物,是陇西县李氏文化研究协会的会刊。收录了古今陇西李氏家族成员的大量文章,载录了祭祖寻根活动的信息内容。1990年版《陇西县志》对陇西县风俗沿革,地理名称,乡贤名宦有详尽的介绍。

一、陇西李氏文化的发生模式

(一)陇西李氏名人与文化归属感

在陇西李家龙宫,仁寿山公园,陇西堂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李氏名人的科普介绍,塑像,绘画等艺术品。陇西县在公共活动区域,对这些古今李姓名人进行有意识的收纳和宣传,塑造地区历史文化印记。街市上遍布李姓历史名人的文化信息,往往能给人以很大触动。

陇西为郡望的李氏一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本枝日繁,瓜瓞绵绵。而陇西县宣扬的李姓名人文化,并不限于传统陇西李氏的三十九房。从先秦思想家李耳,战国水利家李冰,到秦朝名相李斯,西汉飞将军李广,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诗鬼李贺,词坛女杰李清照,医药大家李时珍……凡是李姓一族帝王将相、名士大儒、商界巨擘,都是陇西县宣扬的对象。以他们为题材的艺术品,科普栏,报刊文献,在陇西的车站,公园,街道,书店不时可见。这种将陇西李氏范围扩大,集中标记名人楷模的做法,体现出陇西人“芝兰玉树,生于庭中”愿望的迫切。陇西县宣扬李氏名人而非“陇西李氏”名人,拓展了陇西李氏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展现出新时期,超越地域文化认同,更加开放的历史文化归属感。

(二)仪式与节庆

1.陇西李氏文化节与祭祖仪式

2012年开始的世界李氏文化旅游节,即当地人口中的陇西李氏文化节,在每年8月——9月举办。文化旅游节通常先期(8月中旬)在香港举办新闻发布会,然后在陇西李家龙宫,仁寿山举办一系列祭祖活动。海内外李氏族人,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据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陇西李家龙宫寻根恳亲活动主持人的李俊福同志介绍。自陇西李氏文化节开办以来,每年8月25日前后,单日参加文化节活动的人数都在两万人以上。

陇西李氏文化节的祭祖仪式,以周礼为范本,综合了陇西民俗元素(祭祖传统,道教科仪习惯等)和许多时代创新元素。除了在举办旅游文化节时进行祭祖活动,召开研讨会、联谊会、恳亲大会时,祭祖仪式通常也都会进行。

2.恳亲大會与寻根事务

据李家龙宫管理人员介绍,和旅游文化节同期,会举办面向李氏族人的全球李氏恳亲大会。迎接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韩国、柬埔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李氏宗亲团体及世界各地李氏宗亲代表(邀约人数千人左右)在“郡望陇西”参加全球李氏恳亲大会,寻根祭祖,共襄盛会,共话李氏文化发展大计。“平时也会有许多单独的个人和团体来我们这里寻根。”陇西李家龙宫寻根恳亲活动主持人表示:“等到赶上旅游节和恳亲大会一起办的时候,人山人海,陇西县的宾馆都住不下。”作为寻根恳亲活动主持人,他日常还负责为来访的李氏族人寻找家谱,查证“支系根源”的寻根工作。

(三)陇西李氏文化的家训

1陇西李氏家训

陇西李氏家训(部分):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旧时陇西李氏家训“训为子、训兄弟、训夫妇、训交友”四训,脱胎于儒家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要求家族成员顺父母、敬祖宗,兄长要关爱庇佑弟弟,弟弟要尊重顺从兄长,这样一个大家庭才能和睦有序,同心同德。在父系社会大家族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是家族秩序稳定的核心。历经岁月变迁,新时代赋予了陇西李氏家文化新的意义内涵 。在李家龙宫,便张贴有“忠孝礼让,爱国守法,笃诚敬业。”的新式家训(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陇西李氏的新式家训因地因家而异)。

二、陇西李氏文化流变概述

(一)陇西李氏文化的两个阶段

陇西李氏文化的历史变迁历经了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从陇西李氏始祖(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开始,经西凉武昭王李暠(李家龙宫称其为“显祖圣兴皇帝”,于主位供奉)。到唐王朝建立。陇西李阀世为显著,高门士族。是标准的军勋贵族世家。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氏成为皇族,唐朝时还连续出现了10位出自陇西李氏的宰相。高士廉《贞观氏族志》更是“重新洗牌”,将陇西李氏提为门阀之首。这一阶段的陇西李氏文化与政治文化联系紧密,“陇西李”是爵禄的一块“敲门砖”。陇西李氏文化,近似于士族门阀的政治文化。

有唐一代,科举制大力推行,从根基上瓦解了门阀政治。《贞观氏族志》的门第品阶变革,是政治实力高于门阀血统的又一个案例,变相打击了血统和门阀的声望。唐亡以后,门第血统政治随之渐销。陇西李氏失去了“累世显荣”的门阀地位,“陇西李阀”分支遍于各地,陇西李氏文化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家族文化。近代的陇西李氏家风家训,亦当归于陇西李氏文化整个变迁史的第二个大阶段内。如西方和日本的贵族家族文化变革,由家族私人族谱,皇室绘本,贵族通婚(唐太宗修“李家龙宫”,北朝李宝开始到唐高宗;陇西李阀“七姓十家自行婚娶”的高门通婚。)进入第二个阶段,贵族血统与国家机构和政治文化间的联系渐渐消失,社会生活文化和传统家庭文化成为陇西李氏文化的主体。

(二)陇西李氏文化流变的特点

(1)宽泛性;随着历史发展,血统门第的消失。陇西李氏文化的享受者和传承者,不再受“陇西李”的传统范围限制,甚至不限于李姓。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中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中,有很多外姓成员。他们大多是对陇西李氏文化感兴趣的知名人士,或是对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发展作出贡献的地方贤达。

(2)实用性;“陇西李家文化在今天看来,并不是李姓一家的文化。”李俊福同志提醒说;“我帮人查阅家谱,哪怕血统可以上溯到唐太宗。那也是祖宗的荣耀。”“现在的社会,个人为社会多做贡献,比总来龙宫进香磕头好太多了。” 他特别提到新时期党的好干部李豆罗(1946年7月12日出生,江西进贤县西湖李家人。艺名“青岚农夫”。197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大专学历。曾任南昌市市长、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退休后回到家乡,致力于发展乡村文化经济,带领村民致富。2015年1月“2014中华文化人物”荣誉称号。),认为李豆罗同志称得上践行陇西李氏优良文化的当代第一人。陇西李氏文化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与其顺应时代,社会,自然的观念互为表里。

(3)顽强性;在对李俊福和李家坪村民的访谈中,一个故事格外发人深省。文革中李家龙宫数次遭到破坏,当地百姓偷偷藏起龙宫的木材和碑石。重修李家龙宫和李家文化博物馆时,百姓们纷纷将这些宝物捐献出来。陇西人民对李家文化的爱护珍惜之情,可见一斑。陇西李氏文化作为家族的历史文化,历经千年风雨,愈加充满生机。也正在于它能够深深植根于陇西土壤,陇西人民。

三、总结

1.陇西李氏文化的文化功能概述

(1)经济功能

陇西李氏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了陇西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陇西县的高档宾馆数量超过定西市,餐饮,服务业非常繁荣。经营文化旅游,高档宾馆的企业家,往往是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协会的会员。

(2)艺术功能

陇西李氏文化的发掘,直接促进了陇西县文学艺术事业的兴盛。“梦回陇西堂”话剧,《李氏名人大观》等一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不断涌现。李氏名人的雕塑,建筑随之拔地而起。

(3)休闲功能

陇西李氏文化旅游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服务当地群众,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精神需求和寻根問祖方面的服务。当地李家龙宫附近每天都有李家人的身影,他们有的进行娱乐活动,有的祭拜先祖,还有的参观博物馆,体现了陇西李氏文化在新时代以一种新的方式影响着李家人。

(4)教育功能

陇西李氏文化在新时期不仅是承担一种道德说教的功能,更多的应该运用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领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共同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陇西作为李氏文化的传承地,在教育人们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其他地区的家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2. 陇西李氏文化的现状反思

在开展调研之前,笔者曾经听说陇西李氏家庭家族观念强,“家家供奉陇西堂神牌”。但在对陇西县郊李家沟门,李家坪两个李姓村的实际访谈调查中,当地李姓人在生活中,对陇西李氏文化没有多少传承。一位开便利店老人更是直言不讳;“陇西李氏文化,都在县城里头了。”也许是临近城郊工业区,和李氏文化自身的实用性,让近郊乡村不再明显秉持文化传统?无疑,是陇西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文化发展的范围。发展文化旅游业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和经济投入。虽然拥有众多高档宾馆,却依然很难接待历史文化节“高峰人口”的陇西县,均衡建设和发展城乡文化,还有待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警惕陇西李氏文化成为维多利亚俱乐部式的文化,防范“有闲阶级文化”。广泛推介陇西李氏文化艺术,构建大众文化。丰富广大群众文化形态与精神世界,消解文化的阶层场域,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适当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应当成为当今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2]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译林出版社,2011年。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从“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看当代中国公益文化的变迁*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基于文化变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论中国反腐文化的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