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到文革中女性服饰变迁分析

2019-09-10 06:59汪夕人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女性

汪夕人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家和社会致力于营造女性的“半边天”形象,表现中国妇女的自尊自立等一系列的精神,女性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往往有着质朴、勤劳的劳动者式样,同样国家也在宣传一种女性是劳动生活中的重要参与者、干净利落坚实的劳动者正面形象。本文旨在分析建国后到文革期间女性形象变化,分析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和民众的审美水平变化

关键词:女性,审美变化,形象建构

服装和装扮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人类物质生活的一大要素,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反映。罗兰巴特认为:“衣着是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它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语言……时装是在衣服信息层次上的语言和文字信息层次上的语言。”中国女性的外表装饰曾经过了一段饶有兴趣的变迁史,凸显了女性与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形象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的思想领导和“以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生产为中心”的思想号召下,劳动妇女们的思想得到的新的提升,她们开始走出家门,踊跃参加社会劳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前相对避讳外界世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性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投身国家社会的生产生活建设中。国家宣传“妇女不仅使生产的参加者,而且是生产的领导者”的思想理念,使劳动妇女在社会中逐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新中国带来的崭新的、变革的氣息,人们努力接受各种新鲜事物,试图在各个方面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带有热烈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功能的衣饰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旧”服装作为一种被新社会彻底爆裂的、与旧社会相联系的东西被冷血的放弃。旗袍这种标志着旧社会的服饰自然也被弃之如敝屣。而符合劳动生产的新发明:干部服迅速成为时尚。

干部服产生于革命的艰辛年代,革命的利益及环境因素、经济条件使革命者不讲究个人的舒适和美丽,代表着艰苦朴素的干部服变成了革命象征。革命的女兵身着干部服为女性拥护此类衣服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宣传作用,人们迫不及待的向党和国家靠拢,抛弃了代表旧社会“旧生活方式”的旗袍,西服,穿上颜色主体为蓝灰的干部服,这代表了一种崇高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认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民众新的希望,与国家相靠的服装更给民众增添了一股强有力的归属感。于是款式简单,颜色单一的干部服成为时尚,不仅男性,女性也都穿上这种衣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

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道德氛围的形成,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一切倡导“为了新中国而奋斗”的当时,从简、艰辛、节约成了新社会所重视的新道德观念,但是随着这一观念的普遍化,有一些人认为各种颜色和花样的服装都是奢侈浪费,是“受了资产阶级的影响”,导致人们不敢穿新衣,有了新衣服都不敢穿。受到这种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年人失去了应有的青春气息,女性也缺少了独特的女性美。

二.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服装变迁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以无比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年,是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伴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产生活的提升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使人们对外表的修饰有了更高的新要求,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服装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服饰,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改良服装的倡议提出之前,女同志们纷纷使用一些自己的心机技巧来展示自己的美,比如在在辫梢上面系着彩色的绸带,或者虽然还将长袖制服穿在外,袖口却偷偷露出衬衫袖口上的花样,将自己独特的个性偷偷展示。

进入50年代,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将改进服装样式纳入座谈会讨论范围,倡导将经济、实用和美观原则列入服装改进的标准中,从此以后,政府开始倡导改良服装,由此报纸媒体开始关注服装问题。

然而改良服饰的呼声与此时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活动发生了冲突,也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倡导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发生了碰撞。上世纪50年代,关于穿花衣服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思想”的问题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大型争论。一部分文章认为,颜色与阶级并无直接关系,在合理的条件下适当的改善生活,不是腐朽堕落的生活作风。一味的把讲究吃喝穿戴与腐朽堕落混为一谈只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适当改善生活条件使完全合理的。美的服装与高雅的艺术相同,使人表达出蓬勃向上的态度,积极的朝气,应当加以提倡。由此,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到文革前夕,报纸杂志上开始出现新式样的服装,衣着光鲜的女性模特也开始出现在杂志上,但在宣传上,出现在报刊杂志上的女性,往往是工作中的先进生产者或优秀的党员女干部,在支持新式服装的同时,仍然宣传着昂扬向上的精神态度。

经过服装问题的大讨论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妇女们几乎可以自由地追求服装之美了,1956年的春天在北京召开的明装博览会,收集了几百种服装款式。几乎同时,上海的几百名服装裁剪师和缝纫技工也为即将举行的妇女儿童服装展览会赶制了300余种新装。到1958年,依然有丰富的服装商品供应市场。60年代初的报纸刊物上,仍然不时介绍和推荐包括旗袍在内的各样新式女装。

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勤俭建国”的方针,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各个消费者的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在穿衣问题上,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打算,提出有旧的,就少买或不买新的;有破的,就尽量修整再用。当时国家除了提倡旧衣改制以外,还积极宣传和推广省布的服装样式。之后的几年中,利用碎布巧制服装、旧服装翻新改良,漂亮而又省布,同时经过改良的旗袍成为报刊上经常为妇女们推荐的新装,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一些有条件购买新衣服的人们也打消了购罝新装的念头,但对大多数人民群众来说,纺织品和服装的购买,都要考虑充分的利用。例如买布要考虑布面材质和质量。为了延长衣服的寿命,在色彩上也只能是选用中性的、比较朴索的颜色例如黑色、灰色、蓝色或一些比较脏、耐洗的颜色。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口号的宣传,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个人财力有限,对于很多女性而言,购买新的服装受到多种情况的限制,大部分情况下,不能随意购买自己喜欢的服装。在这种情型下,除了少数有一些经济能力的人之外,实用、朴索、色彩单一才是人民群众普遍的服装特点,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时,女性的服装又慢慢重新变回“蓝灰色”的起点。

三.女性服饰的创新-江青裙

“文革”期间,中国只剩下最简单的色调,一切服饰美被批判,被扫除,服装厂和服装店千万次地重复着几种样板:军便服和中山装。7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十亿人民十亿兵”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尽管当时的服饰浸透了革命化意识,但也有一定的中国式时尚,只不过这种时尚受到政治的强力左右。政治让一款服装成为了举国必穿的“国服”,这就是昙花一现的“江青裙”。

江青当上第一夫人时只有35岁,对穿衣打扮要求极高,不但自己要引领时尚,还一度想统一全国女性, 号称要进行妇女服装的改革,1974年,江青在天津宣布想要变换服色,于是她召见设计人员,查找资料和各类文章档案,要求参照杰出的古时唐宋时代女性穿着的服装款式,用纯毛和真丝服装材料,赶制大衣和百褶裙,设计了一套开襟领的裙装,取名为“江青服”。

1974年的天津,“江青裙”的样板首次展出。这款裙装突破了大众对干部服的认知,拥有几下特点:小和尚领,领内有个白衬领,领子和前襟的边缘镶布边,腰间抽褶,并配上一条本色腰带,腰下是半长裙,裙子的下摆在小腿中部。服装投入市场后,穿江青裙被“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甚至在一些单位,评判一个人政治态度的标准,是有没有穿江青裙。在这样的风潮下,女干部们纷纷带头穿,江青裙被当作“国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规模的推广,各级妇女将有“江青裙”为骄傲的资本。

在当时思想束缚的情况下,人们生活在反资产阶级生活的口号下,在这一限制中,人们在夏天也捂得严严实实,长袖衫和长裤是寻常状态。没有其他选择,但是江青裙的出现,对人们来说是一股新的风潮,预示着新思想的冲击旧的社会限制,使人们对于新的着装方式有了一丝期待。随着江青裙的流行发展,引领了一股摹仿的浪潮,引领了时尚风向。人们身着这件带有西式风格的裙装,在当时的时代浪潮下,确实不失为一道新型有冲击力的景色。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服饰的变化对于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变革。既然服装已由灰蓝裤装转变为裙装,人们开始讨论其他制式的连衣裙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由此社会风气由一些大胆的年轻人开始,慢慢解禁,走向新的自由路线。

纵览中国近现代女性形象发展变迁, 经历了从家庭妇女到国家工人,从灰蓝制服到改进服装裙装出现的改变。建国初女性形象由于宣传“男女都一样”所造成的女性形象 “泛政治化”、“泛男性化”, 慢慢走向解禁自由,拥有了自主穿衣、设计服装的权力。这为后期女性意识觉醒打下基础,女性也逐渐走向一条自由解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M].董学文.王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1-22.

[2] 李银河.女性主义[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8.

[3] 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蒋美华, 2008

[4] 黄宝峰.百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5] 张瑞.百年中小學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中国史部分为例.[D]. 陕西师范大学.2018.

[6]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2

[7] 侯文宁.从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论丁玲建国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7.

[8] 徐翊轩.新中国年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江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女性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从《轨道》的视角看维吾尔族女性婚姻的悲剧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