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大众关注,音乐作为时发展,文化艺术进步最好的体现。作为跨教育学与音乐学学科领域的音乐教育学,在学科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既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也体现着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导致在落后贫穷的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的”这一突出问题。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中缺少对生活的安全感及幸福感。本论文从音乐教育教育角度及个人支教经历方面来论述音乐的功能和价值在西北留守儿童中的拓展,介绍音乐教育这一特殊学科的音乐陪伴。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美育 、留守儿童
教育是一门科学,作为跨教育学与音乐学学科领域的音乐教育学,在学科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既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也体现着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音乐心理学作为跨心理学与音乐学学科的一门特殊课程同时具有心理学及音乐学交叉学科性质,以研究音乐心理与行为特征和规律为己任,必然与心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发生联系并以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在我国关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学术研究中。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把艺术与教育两者紧密结合,使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学术研究两者更为紧密。符合当代教育发展新方向和趋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家庭为寻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开始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从小便无人照看,缺少关爱,在落后贫穷的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些孩子从小便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来抚养,缺少父母的关爱,可能只是温饱上的解决,由于缺少学习上的督促与教育。使孩子产生消极心理,缺少对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临时监护人在看护自家孩子的同时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以及精神需求,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地创伤。使这些孩子对生活缺少热爱以及幸福感。容易受外界干扰与影响,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最终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紧张,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学习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孩子对音体美等综合素质教育接触相对较少。种种因素导致音乐课程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大学三年的音乐学习研究经历,了解到音乐学在不同的时期,它所研究的对象和侧重方面往往存在明显差异,音乐学除了主要研究对象外,还需要研究历史和当代的一切音乐构成和音乐行为,即音乐的表演行为、生理行为、审美行为、创造行为、接受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支教经历我总结了留守儿童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音乐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偏僻的农村小学中音乐课堂没有受到校领导和老师真正的重视,同时缺少专业老师进行正确的教学与引导。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有的课程根本不会开放,孩子们也根本不会有接触学习的机会。
(2).音乐师资力量薄弱:
偏远地区小学的音乐老师很少,缺少专业知识大多都由语文或者其他学科老师带领学习。同时学校缺少资金购买学习必须的乐器,音乐设备的落后也是音乐教育的一大问题和麻烦。
(3).音乐教学不能引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首先我认为,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留守儿童因为缺失家庭关怀,不愿意向其他同学打开心扉,内心十分封闭,自卑,对音乐自身也提不起太多兴趣,表现为内心胆小、冷漠,呆板,等。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不仅可以净化心灵,提高审美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我们的志愿活动,应该定义为通过音乐教育来进行相互学习和促进。我希望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美育打开孩子们封闭,灰暗的世界。用最平常的心态、最谦卑的态度对待这些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真正的关怀和帮助,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拾温暖。音乐美育是人类学习、生存永远不变的话题,无论是从事音乐教育理论的工作者,还是从事音乐教育实践的工作人们,要想将功工作做到极致,一个最基本和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对音乐工作充满热爱。同时还需要对自身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首先需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去支教,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我认为去支教的主要目的其实是锻炼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最大的受益者应属自身。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音乐素养,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活动,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在支教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2006.(7):15-17.
[2] 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 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
[4] 徐希茅.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學校美育丛书,2001.(2).期.
[5] 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