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习作中素材教学

2019-09-10 07:22杨茜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小学习作收集挖掘

杨茜

摘  要:习作教学中,困扰学生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样写”。许多学生往往无材料可写。而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高效性。我认为习作素材的挖掘、收集和运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是习作教学的前期准备。

关键词:小学习作;素材;挖掘;收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9-0002-02

1.习作困惑

习作教学中,困扰学生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样写”。前者是后者的必备条件,只有当有内容可写时,才有办法强调写作的技巧、方法。众多学生在习作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在千变万化的命题下,“心中有粮”可以“烹饪”出合适的习作大餐。

但现实情况往往呈现另一面: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是习作内容千篇一律,过于老套,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现代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不足,悲伤快乐都显得乏味平淡。感觉上的缺失,造成了学生缺少在日常琐碎中寻找素材的能力。二是老旧的习作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提供的范文和作文书里的文章成为了“救命稻草”,过于随意地搬、套其他人的内容,没有自己的生成型材料。三是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没有及时积累习作素材。关键时刻,脑海中无法调取相应的资料进行“编辑。”

因此学会寻找素材,积累素材,理解和运用素材就至关重要。可以说,要在课堂上完成习作教学,那这些就是走在课堂前的必不可少的习作教学环节。

2.素材类型

要寻找素材,就要先明确哪些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习作的素材外延很广,小到一阵风、一滴雨,大到国家大事都可以成为语文习作的对象、内容。

从素材的角度分类,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常用的有人物类、景物类、事件類三种。人物类包括学生身边熟悉的和生活中直接接触或者间接了解的对象。有父母、家人、朋友、同学、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员。景物类包括学生五官感觉到的一切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色。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海滩、沙漠等都包含其中。事件类包括学生情感体验的任何一件事情。

从素材的来源可以分为:根据自身经验的生成型素材和摘取别人文章的直接素材。前者的素材来自学生日常的生活,暑假里去郊游可以是素材,傍晚回家眼前所见所闻可以是素材,在校园里与同学打交道可以是素材,这些素材因为是生成型的,因此独一无二,不同的人经历过的事情不一样,得出的感受也就不同。后者比较常见,课文里的文章可以作为素材,课外作文本里的好词好句,段落篇章可以作为素材,名人名言也可以作为素材,马路上的广告牌可以是素材,歌词也可以……

教师要教导学生,素材不仅仅是书本里的铅字材料,还包括五官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不要拘泥于课本,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寻找素材。

3.挖掘素材

学生不擅长发现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比如小学阶段,经常涉及的“爱”这一主题。父母之爱,无论哪个年代,都是永恒的命题。小学中段刚开始接触习作,就有园地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父母的爱。到高段时,这个主题又重复出现,显然对学生的习作提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学生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更多学生依然按照传统套路,写生病时,妈妈对自己的照顾。难道朝夕相处的母亲没有其他可写的吗?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过于死板,他们多以某种困境之下,母亲的帮助当作母爱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教师要强调“危难之时的是爱,隐藏在琐碎中也是爱,爱是不分大小的。因此挖掘素材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原则来入手:

(1)往小处着眼

生活中的事情并不像电视剧那样波澜壮阔,浓缩了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制造高潮。所以学生不能等着“大事”发生。要擅长发现“小事”“平常事”。比如“母爱”的文章,往大处着眼,地震中母亲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救孩子的性命。这些母爱突破极限的例子,学生没有亲身体会,难以写出真实的感受,我们并不推荐学生去写虚构的、假想的内容。跟这种事例相比,“雨中送伞”“照顾病儿”就是从小处着眼,但这个“小处”还不够细微,可以从事情本身,将目光聚焦在主角的身体某一个部分,例如,撑伞的手、头上的发丝、额头的皱纹、嘴上的唠叨等等。这些就是“小处”。从事件的性质来说,偶尔为之的事为大,经常性的,甚至淡化到生活中让你习惯的事都是小事。这时候“雨中送伞”不如写母亲每日不间断的提供的三餐。“病中顾儿”不如写母亲平时无处不在的唠叨。越是平常处,越见不平常,这样的素材对于学生而言不存在“没见过”“没处过”和“没感觉”。

(2)往与众不同处着眼

往与众不同处着眼,要利用逆向思维来寻找素材。写景类的习作中,自然风光和人工造景都是学生常接触的习作对象,同一处的景色,如何寻找独特的点,那就要从景色之外,比如,天气、节日这样的变因着手。晴天下的西湖,不如雨天里的西湖,不如雪天里的西湖。平时的西湖,不如秋天菊展的西湖,不如节庆日的西湖。要寻找素材的独特之处。

(3)抓住主角观察一切

不同的素材观察的方法不一样,但无论哪个类型的素材,观察都要全面。人物类,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外在,比如,外貌、衣着等。然后要抓住人物的内在,比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除了观察要全面,还需要分清主次。比如今日观察的是爸爸,那爸爸就是观察的主角。爸爸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都是观察到的素材。而与爸爸展开活动关系的人物、景物,如家里其他人对爸爸话语的反馈所作出的表情、动作都能作为侧面素材来衬托爸爸的形象。但既然是次要的内容,就不用挖掘太细、太多,以免喧宾夺主。

(4)符合时代的变化

现代社会,什么都离不开科技。手机就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代表。学生对手机肯定不陌生。因为手机与周遭人发生的事情肯定不会少,这时候就应该真实地挖掘此类的素材,既符合学生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习作“以我手写我心”的要求。

4.处理与运用素材

素材找到了,要及时收集和积累素材,这样习作的时候,尤其是现场写作时才不至于“胸中无竹”。

(1)记录素材

古代文学家陶宗仪利用大树落下的叶子,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阅读体会,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断积累,有了“积叶成书”的佳话。找到素材后,最重要的是及时记录下来,可以随手记,也可以回到家里通过回忆再记录。

(2)分类归纳

素材一旦丰富起来,杂乱地堆积着,到关键运用的时候难以快速提取。因此要将收集的素材进行分类归纳,可以按照素材来源进行分类,把随笔和别人提供的素材分开。也可以按照素材的性质来归纳,写人、写事、写景的。分类和归纳只是为了取用素材的方便,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不必要做统一的规划。

收集素材之后,运用素材才是習作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素材千变万化,但小学阶段习作的主题却无非是几种常见的。写人类,有身边的人、熟悉的人,令你印象深刻的人。写事情的,有高兴的一件事、难过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件事,得到启发的一件事等。写景的有写花朵、写公园、写山山水水的,总而言之,在小学习作中,主题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让素材更好地为习作服务,这时候就要巧妙的运用素材。

(3)原样引用

类似于简短的名人名言之类的素材,可以直接原句引用。引用的时候,为了更有力地佐证观点,可以多引用几句同主题的名言名句。另外还要注意,既然是别人的观点直接引用,那不需要过多的累赘,否则会令引用的句子失了光彩。

(4)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习作的一种写作技巧。在素材的运用上,这一点也必不可少。常见的写友情、亲情的文章,最忌讳的是假、大、空。一上场就是亲人去世这样的为了作文而捏造的素材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妈妈照顾病患中的孩子的素材虽然比较老旧,但毕竟是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例子。这时候在运用素材上,可以从“细微处入手”观察妈妈照顾孩子的某一个细节,比如,妈妈的嘴,在知道孩子生病前的急切询问之语,咨询医生时的絮絮叨叨,安慰孩子时的轻声细语,哄孩子入睡时哼的儿歌,这些都是“小细节”,如果抓住了这样的“小处”来处理素材,那就能“老汤换新颜”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3]吴勇.小学教材习作教学探索[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小学习作收集挖掘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与利用策略分析
巧用物理“秘籍”,帮助学生练功
浅论非法证据排除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及保全分析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因材施教,适时分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