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解读

2019-09-10 07:22郑毓信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核心素养

【摘 要】 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以及“努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论思想,教师应当对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的传统认识进行自觉反思,更加重视从实践角度对相关理论做出自己的解读与理解,并集中于自身“实践性智慧”的发展,清楚地认识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数学教育领域,教师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进而逐步获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思考问题的精神,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

【关键词】 核心素养;实践性解读;数学教育

【作者简介】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长期从事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专门研究。

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关心教育的整体发展,并以整体性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承担起应当承担的教育使命。

就当前而言,我们应特别重视这样一个新的理论思想,即对核心素养的大力提倡。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1]。教育部2014年3月颁发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对于上述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和落实。在笔者看来,这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即面对任何一种新的理论思想或发展趋势,我们都应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专业角度做深入分析,而不应盲目地追随潮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切实避免各种片面性的认识与简单化的做法。

应当指出的是,对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进行自觉反思,也正是国际数学教育界近年来所出现的一个发展趋势。以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站在了“理论优位”的立场,片面强调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现在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纠正这种观点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种认识的转变显然就是理论研究界何以出现以下变化的主要原因:就研究工作而言,仅仅在若干年前仍然充满着居高临下的这样一种基调,但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已转变成了对教师的平等性立场的一种自觉的定位。当前,研究者常常强调他们的研究是与教师一起做的,而不是关于教师的研究;强调走进教室倾听教师讲课并与教师一起思考,而不是告诉教师做什么;强调支持教师与学习者发展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力图去改变他们[2]393-413。研究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理论研究与教师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是研究工作在真正发挥对实践活动促进作用这一方向上的重要进步[2]393-413。

与“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这一传统定位相对照,“反思性实践者”是如今人们关于教师工作的一个新定位。与唯一强调理论的学习与落实相比,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如何能从实践角度对相关理论做出自己的解读与理解(这也就是所谓的“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并集中于自身“实践性智慧”的发展,从而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显然,基于上述立场,面对“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一个新的理论思想,我们也应当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例如,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这就是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第一,现今对于核心素养的提倡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于三维目标的提倡又有什么不同?

更为具体地说,这关系到工作的连续性,特别是,我们如何能够很好地防止与纠正教育领域中这样一个常见的现象,即口号的频繁更换,导致一线教师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所適从。

通过以下论述,笔者相信读者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切实改变上述现象的重要性。尽管在有些人看来,这仍可被看成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内涵发展”的轨迹。教育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代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在改革中就会增加相应的新内容[3]21-23。从20世纪80年代的“素质教育”,到2014年以来大热的“核心素养”;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再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等[3]21-23。

以下论述则更直接反映了一线教师的切身体会:时下,各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高效课堂、智慧课堂、卓越课堂、魅力课堂、和美课堂绚丽追风,模式、范式眼花缭乱;一线教师困惑、苦闷,越发感觉自己不会上课[4]。

再例如,尽管以下言论所直接论及的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但在笔者看来,这恰又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坚持”对于教育的特殊重要性:“你的心中有你坚信的价值观,你真诚地相信它、表达它、宣扬它,并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工作,可能就是在倡导一种文化。……文化是源自内心的坚守和持之以恒的耕耘,短时间内是无法被刻意创造出来的。”[5]6-7

因为,以下的现象在现今已绝非个案,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现在有的学校缺乏坚信的东西,表现出来就是做事没有定力,害怕安静,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像一个不自信的小孩,动辄就要闹出点动静以引起别人的关注,这就是很多学校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动机[5]6-7。显然,这也就更加清楚地表明了坚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第二,数学教育领域应当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这一整体性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我们是否也应积极地提倡数学核心素养,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显然,就数学教师而言,这直接关系到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如何工作。特别是,我们究竟应当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让自己的每一次付出都更有价值?进而,这也就更清楚地表明了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积极提倡“理论的实践性解读”。正如《人民教育》相关评论所指出的:核心素养的提出,其背后的理念价值远远高出其具体指标……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其意义正在于,如何审视我们每一天、每一节课的价值,让每一次付出都更有方向感和成就感[6]。

具体地说,尽管以下论述的确可被看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但与简单地复述以上的“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要点”相比较,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更深入地思考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升个人与社会的整体素养究竟有哪些特别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不可取代的作用。更一般地说,这也正是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都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门学科在孩子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对孩子的素养有哪些贡献?”(张绪培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通过各个学科的合理分工与密切配合,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们当前应当认真从事的一项工作,即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特别是专业性的分析,对究竟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做深入分析。当然,在实际从事这一工作时,我们又应该很好地吸取核心素养的相关论述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我们应跳出数学框架,从更一般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数学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应发挥而且也能确实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笔者举出这方面的两个实例,尽管它们所直接论及的都只是语文核心素養而非数学核心素养。

[例1]“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是我校历经多年锤炼并在2012年最终确立的语文宣言,是我们坚定的学科信念、行动指针。今天,这也是用我们自己的句子表述的语文核心素养[7]。

[例2]学科的育人价值是什么,基于学科特质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又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追问,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2009年,重庆市巴蜀小学提出了“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语文学科核心价值追求。2015年,学校开始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并对巴蜀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特质进行了再次修改和校本化解读[8]。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数学核心素养,即数学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呢?

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就在于,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

就上述论点的理解而言,我们还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可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比较,从不同学科的分工与合作这一角度更好地认识数学教育的作用。

以下主要围绕数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比较,对此做出具体分析。

如众所知,这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一个作用,即让年青一代健康成长,并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这也是整个社会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最重要的保证。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呢?我们可从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相关论述中得到启发,尽管其关注的只是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而非专门的学校教育:要通过生命不断的转弯,发现多元的样貌,而不要生活在一元的状态下;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

笔者认为,“今天比昨天慈悲”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为语文教育努力的方向:什么是生命里重要的事情?一是爱,能爱,能表达爱;二是美,懂美,追求美;三是情;四是义;五是感动,美好的情感能被激发[9]。简而言之,语文课应让学生具有满满的爱心,并能很好地加以表达。与此相对照,数学教育的主要使命是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有智慧,更加聪明。简单地说,就是数学课应当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特别是能更深刻地思维。

第二,以上认识可被看成集中体现了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也就是指,我们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可统称为“数学知识”),也应当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体地说,知识可被看成思维的载体,因此,“为讲方法而讲方法就不是讲方法的好方法”。恰恰相反,只有用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我们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将数学课真正“教活”“教懂”“教深”。

另外,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体现了文化的视角,而这又正是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就学生而言,就是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得以形成和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应离开具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的学习去谈论各种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应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点:人们主要通过理性思维的学习与应用逐步发展起了理性精神,即由思维方法逐步过渡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综上可知,在上述三维目标之中,思维应被看成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显然,这也就更清楚地表明了我们的确应将“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看成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或者说,应当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看成数学核心素养最基本的一个含义。

第三,与“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这一提法相比较,“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因为数学思维显然并非思维的唯一可能形式。各种思维形式,如文学思维、艺术思维、哲学思维、科学思维等也都有其合理性与一定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无论就社会的进步或是个人的发展而言,我们都不应唯一地去强调某种特定的思维,包括“数学地思维”,因为,这事实上可被看成十分清楚地表明了狭义的“学科性思维”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不应因此而完全否定数学思维的研究和学习,这对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并非指如何才能想得更快、如何才能与众不同,而是指我们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思考,使学生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

显然,这一论述更直接关系到了在教学中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也即如何能够通过我们的教学真正帮助学生学会思维。

总之,我们应将“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看成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7):1.

[2]SFARD A.What can be more practical than good research?——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005(3):393-413.

[3]黎雪原.在探索中回归:从张齐华老师执教的五版“圆的认识”看课程改革方向[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9):21-23.

[4]何绪铜.品味全国大赛 悟辨课改方向: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侧记[J].小学数学教育,2014(1/2):128-130.

[5]王小东.文化无法被刻意创造[J].人民教育,2016(9):6-7.

[6]本刊编辑部.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J].人民教育,2017(3/4):36.

[7]唐江澎.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J].人民教育,2017(3/4):68-72.

[8]丁小彦.是什么决定了教室的尺度?[J].人民教育,2017(3/4):106-110.

[9]林清玄.幸福,是打开内心的某个开关:关于文学、人生、境界的追寻[N].新华日报,2014-09-17(15).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核心素养
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