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性改革的高职“金课”重构策略

2019-09-10 07:22王志凤王桂花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金课课程改革

王志凤 王桂花

摘要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担负起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加快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结构决定功能,高职院校只有正视课程設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教学团队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缺失问题,打破现有课程和教学结构,全面系统地推进“金课”重构,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胎换骨的课堂革命,达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对此,当前高职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调整课程整体设置结构和功能,确保与人才需求的一致性;构建基于任务引领和问题解决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设计的“两性一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教学,确保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加快“智能+教育”的教学条件改善,确保课程学习的泛在性;探索模块化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确保师生合作与创造活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金课”;课程重构;结构性改革;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9-0023-04

课程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解决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但却成为当前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短板、瓶颈和软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对“金课”的诠释,引发了高校课堂革命和对“金课”内涵的研究,把“水课”都变成“金课”是成就一流教育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只有对整个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重构,全面打造“金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一、高职院校课程及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发展和标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8年,全国2595所高校中,本科1236所,专科1359所。2017年,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90门中,本科有468门,高职有22门;2018年,入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的801门课程中,本科有690门,高职有111门。以上数据可看出,高职院校数量超过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却远远少于本科院校,因而高职院校的“金课”建设迫在眉睫,高职院校也必须完成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内涵和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转变。

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纵观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变革,从“粉笔+黑板”发展到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历经了多方面探索,如课程单元教学的交互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课程实践领域的合作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等,整体课程改革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有效教学与精准教学等等,这些研究和实践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符合教育改革需要。然而,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依然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全程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依然居多,原因主要是高职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如果结构不发生本质的改变,所有优化都只能是局部的、细微的,无法取得全局性的巨大跨越。一个学校仅有的几门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标杆课程难以拉动全校成千上百门课程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只有打破现有课程和教学结构,全面系统地打造“金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胎换骨的课堂革命,达成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二、当前高职课程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一)课程结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不高

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源于本科的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课程结构设置,无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更无法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在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都代表一个知识领域,在设置课程目标时,更多的是从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去考虑,往往忽视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课程间的衔接只重视前续和后续课程,缺乏相互之间的横向融合和纵向贯通;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环节少,导致课程知识的片面化、孤立化;偏重于知识和技能培养,缺乏德技并修的教学理念,无法满足立德树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这种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偏离的结构性缺失,最终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不高,致使教师和学生付出很大努力却难以取得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性和持续性提升。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岗位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当前的课程设计都是授课教师主导,因为着眼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更多倾向于“大而全、小而广”,缺少与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的对接,课程内容设计与企业实际岗位及其需求吻合度不高。一是校企合作主要还停留在实训和实习环节,并没有完全渗透到课堂教学、学生培养、师资建设中。二是现有课程的单一知识内容很难与企业的真实任务一一对应,也很难在既定的标准课时、固定的场地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三是授课教师实践能力参差不齐,繁重的课务使得教师和企业联系不紧密,导致在课堂上设置的很多任务过于虚化、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致使学生把学习和任务执行孤立于生活之外,知识和方法有被“神圣化”的倾向,容易被隔离式地束之高阁,难以发挥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指导作用,更无法取得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实质性成效。

(三)教学方法与对象培养的针对性不强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构成,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学生学习方法为依据。当前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普遍存在“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对培养对象的特点、学习习惯、兴趣关注不够,对他们已形成的学习习惯、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并不完全了解,导致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对学生学习方法也普遍缺乏指导。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填鸭”“沉闷”和学生的“低头族”、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教法和学法的不统一容易导致知识的大面积遗忘和整体学习效率低下,致使学生只能局限于低层次的感知、领会、记忆的知识学习,很难做到将知识转化、用于指导生活和企业实践的高层次升华。

(四)教学条件与教学手段灵活性不够

近些年,高职院校虽有一定程度重视教学改革,在实习实训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很多改革和尝试,基本满足了实训教学、学生技能大赛等需要,但大量存在的传统固定不变的教学条件和老旧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能满足混合教学模式的需要。一是忽略占有最大比重的普通教室条件的改善,大多数教室还是传统的固定桌椅、固定讲台、固定黑板,这种布局严重限制了教师组织课堂的主导权和灵活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法满足辩论赛、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课堂和外界的隔离,这为低效率的“满堂灌”和“水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信息化颠覆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很多课程虽有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手段,但没有配套与时俱进的管理和评价方法,当前日常课堂管理和教学巡查还是限制在固定的时间、教室、教师和学生,迫使教师和学生只能局限于单一的教学场所和时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团队合作与创新活力缺失

高职院校长期一贯的授课任务安排,都是一门课程一个专任教师。授课教师单独且全权负责指定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这样的授课模式和任务安排,使得课程教学质量完全依赖于单个专任教师的水平,一是容易造成一门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塌陷。二是长期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教学和工作模式限制了整个高职教师队伍的设计、组织、协调、应变等教学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等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三是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模式抑制了教师钻研课改的积极性,导致整个高职教师团队合作和创新活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在锤炼品格、刻苦钻研、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应有的表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高职院校“金课”的结构性重构策略

高职教育要从粗放的数量扩张转向高质量的内涵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高职院校只有从整体上颠覆传统性课堂,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法学法、教学条件、教师团队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整体结构性的重构,才能打造全新、高效的“金课”,也只有借助所有课程的“金课”打造,才能真正推进课堂革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调整课程整体设置结构和功能,确保与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类型和知识体系为本位的课程结构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结合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构建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企业工作过程和任务为本位的专业和课程结构。一方面,应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具体任务的需要,决定知识、技能、素养的取舍,回归职业教育课程的本源,理清知识、技能、素养之间的结构关系;另—方面,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充分考虑学生的和谐发展,增加开发潜能和塑造终身学习习惯的课程,为学生个人化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每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每个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和功能定位,确保与人才需求和培养的高度一致性。

(二)构建基于任务引领和问题解决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设计的“两性一度”

课程内容设计是“金课”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颠覆传统的以知识架构进行课程设计的结构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任务引领型和问题解决型课程,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创造价值。—方面,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或对接企业工作岗位,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选择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单元学习内容,或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特点问题,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在学习和探索中创造价值的习惯,确保课程内容的落地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分阶段设置一些高难度的复杂性问题或启发式任务,鼓励学生进行资源整合和分享,引导学生去合作完成或探究完成,确保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和挑战度。

(三)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教学,确保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教师必须打破“重教法,轻学法”课改习惯,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习惯,结合工作任务实施精准教学,打造学生完全自主的课堂模式。一是充分考虑学生学情,选取一批精准可行的工作任务,供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可推进小组合作制,让学生自由组合,确保个性化和因材施教。三是根据工作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知识或素养短板,开展精准指导。四是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需要,提供精准的条件保障。五是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施分享和精准反馈,打造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能力,确保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高质量。

(四)加快“智能+教育”的教学条件改善,确保课程学习的泛在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适应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原有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条件改善,加快“智能+教育”的整体教学条件改善。一是全面改造教学硬件条件,打造集签到考勤、智慧教学、提问答疑、互动分享、交流反馈于一体的智慧教室,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互动学习。二是拓展学习场地,把课堂从教室、实训室搬到企业、车间,教学模式也从课堂育人、仿真育人扩展到情景育人、实景育人,实现校园学习与职场工作的融合对接。三是借助VR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爱课程、智慧职教等教学平台,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开展灵活多元的弹性教学,實现无缝的、普适的、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便。

(五)探索模块化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确保师生合作与创造活力

高职教师队伍作为高职教育的执行者、改革者、开拓者,是高职特色化、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课堂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改革趋势迫切需要高职教师改变传统的单打独斗、闭门授课的工作方式,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优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一是高职院校应该集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一体,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学创新团队,共同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强强联合的双元育人体系。二是在教学上,高职教师应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一方面通过承担自己擅长的教学模块,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开拓创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通过任务型课堂改革,打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激发师生学习兴趣、合作乐趣、创造活力,确保师生团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队创造力,形成师生相长、共创共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金课课程改革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