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造的“谣言”

2019-09-10 07:22李侃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谣言自媒体

李侃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探讨了以下问题:如何定性“谣言”?谣言传播过程中,如何看待媒体组织、政府机构的“把关”作用?谣言传播过程中,自媒体的运作机制是什么?自媒体时代,如何遏制谣言的散播?

【关键词】谣言;自媒体;把关人理论;“泸县事件”

自媒体时代,每天都上演着鲜活的社会案例,本文所导入的是网上曾经流传的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该事件发生于2017年4月1日,距离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两年多的时间足以让该案件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分析案例。

知名新浪博主“网络游民三三”对该案件有一段简洁、精辟、准确的回顾论述:

“2017年4月1日,四川省泸县太伏中学学生赵某在宿舍楼外死亡,网传死亡原因系未交‘保护费’被五名校霸殴打致死,凶手包括当地政府官员的儿子,这一消息在网上大量传播,随后当地政府介入调查,并在4月2日晚发布公告称,‘赵某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4月3日,官方再次发布公告称‘五名学生打死同学’不属实,并对造谣传谣者予以处罚。由于该事件不断发酵,最终上升为群体性事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①

这一段话,典型地描述了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基本流程,从案件发生,到网上发酵,到政府调查,再到官方公告,这不仅仅是太伏中学生死亡事件的流程个例,还有雷洋案、魏则西事件、北大学生自杀事件等等社会事件,概莫能外。另外,该叙述对“消息”和“谣言”的措辞相当准确。“消息”不等同于“谣言”。

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动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总称。②自媒体时代,由于多重身份的介入,导致信息传播比以往时期更为复杂、更为动态地进行,传统媒介时代的把关人理论面临严峻挑战。

一、传播视角中的“谣言”认知

《现代汉语词典》将“谣言”解释为三层意思:一是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二是没有公认的传说;三是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③“谣言”一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卷三十一:“诗守南楚,民作谣言。”此时谣言仅仅是歌谣的意思;到了清代,谣言被认为是“虚构不实的传闻”,比如:《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既说都是虚诳,不用说就是我造的谣言了。”现如今,谣言被官方直接定性为不实之言论。对“谣言”词源考据,不难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谣言”赋予的意义不一,并且,随着历史向前,“谣言”一词从中性词向贬义词转向,中性词意逐渐淡化。

“谣言”的英文是Rumor,《柯林斯词典》这样定义:n. gossip (usually a mixture of truth and untruth) passed around by word of mouth④,将“谣言”看成是事实与非事实的混合物。“谣言”问题,一度也是西方社会的焦点问题,学者对此还进行过理性的数据研究,并总结出两个知名的“谣言”公式⑤,为世界各国认知谣言实质提供参考。一个由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提出,认为: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度;另一个由荷兰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认为: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通过上述两个谣言公式,我们知道:谣言的产生是与该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的,事件的重要性越大,模糊性越大,谣言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一个事件能衍生出谣言,首先它必须是焦点事件,或者它涉及到一个焦点人物,其次,在事件传播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模糊性”在作怪,主要是由于当事人对事实真相的有意遮蔽和扭曲,所以,在信息足够公开、足够透明的情况下,谣言是很难生存的。

我们还要区分“消息”“新闻”和“谣言”三个概念,事件在还未进入公众视野之前,在并未出现把关和评审机制的时候,对于事件的传播还只能认定为“消息”,若“消息”要进阶为“谣言”或是“新闻”,还需要看消息自身是否重要;重要的“消息”才有可能进入信息传播的下一个阶段,并引起质变,质变的因素便是模糊性,自媒体时代的把关机制是消息模糊性的重要操纵者,个人把关遮蔽、扭曲信息的真实性,加大了消息的模糊性,从而有可能进阶为“谣言”;官方把关公开、透明信息的完整性,降低了消息的模糊性,消息有可能成为“新闻”。为了更清楚地传达这个过程,笔者绘出下图,以供参考。

以“星巴克丑闻”辟谣事件为例,星巴克是国际餐饮品牌,其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微信辟谣助手3月谣言榜,將星巴克咖啡致癌列为第一位,认为:“很多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丙烯酰胺,咖啡中的丙烯酰胺算少的。另外,丙烯酰胺在人体中是否致癌以及摄入剂量跟增加的致癌风险有什么关系,尚无科学依据。”⑥星巴克咖啡致癌的谣言,源自加州“65号法案”,星巴克在判决中败诉。该法案规定,食品和饮水的生产经营者应对可能致癌或导致出生缺陷的物质进行警告标注,星巴克的败诉就是因为没有标注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可能的危害。在这个过程中,网民将“星巴克败诉”和“咖啡致癌”混为一谈,扭曲了事实真相,提升了事件的模糊性,再加上公众的介入,关于星巴克的谣言便不可遏制地蔓延下去。

由上可知,“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跟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有关,对事件重要性和模糊性的判断,离不开把关人,因此,对经典传播学知识“把关人”理论进行研究,是对谣言问题的实质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且独特的视角。

二、“谣言”之前:“把关人”理论回顾

“把关人”理论,是西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前进,“把关人”这一理论,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中信息的流动与传播。自卢因以来的把关人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是第一阶段,以卢因、大卫·怀特和布里德为代表的学者,主要考察个人在大众传播的作用,强调个人把关在信息流动中或好或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包括:1947年卢因的《群体生活渠道》,1950年美国传播学者大卫·怀特《“守门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1955年布里德的《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把关人”研究,具有浓厚的社会学色彩,从卢因到怀特,“把关人”理论从社会学脱胎而出,逐渐形成传播学研究的自觉意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把关人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研究者注重媒介组织对内容生产的管理与安排,显然,这一阶段由于电视的普及,焦点已经从个人的社会化作用,转移到以电视新闻为代表的媒介组织对信息的生产与选择偏好,包括1969年巴斯的《重新定义守门人概念》以及随后吉伯的《新闻是报人们制造的东西》等都专注于媒介领域而进行阐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研究媒介及其人员活动的文化、经济、政治环境,成为把关人理论研究的新的侧重点。理论著作包括赖利夫妇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以及德弗勒从观念层面与制度层面对把关人理论的相关论述。显而易见,这一时期的传播学者将社会看成一个系统进行理性分析。

三、“谣言”之中: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失声

自媒体,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自媒体时代,便捷高效的通讯技术,让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源和信息的把关人,包括社会个人、媒介组织以及社会系统等等。笔者将从“把关人”理论的五个切面:把关人范围(主体)、把关标准(横向)、把关节点(纵向)、把关信息(客体)、舆情把关(系统),以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为具体案例,探讨自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特点。

(一)把关人主体

传统媒介时代,主要以职业把关人为主,包括媒介组织和政府机构,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机构等媒介组织从业人员,都是接受过媒介教育的专业人士,而政府则是在意识形态上把关。自媒体时代,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私人社交软件的普及,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任何人都是一条信息的“把关人”。

以“泸县事件”为例,事件的发酵始于微信,一开始是双人对话框传播,同时在家长群中扩散,由朋友圈疯狂转载,再转战至新浪微博,微博、百度搜索是晚于微信一天开始传播的⑦,相比于微博与百度搜索,微信这一媒介形态更加私密化,也因此成为不实言论的滋生地。“泸县事件”传播时序始于朋友圈;首轮传播以自媒体为主,大部分是“谣言”“内幕”等;次轮传播以新闻网站、平面媒体、自媒体为主,主要是官方通报。尽管微信、微博给社会大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海量庞杂以及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也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阵地。

(二)把关标准

传统媒介时代,由职业把关人把关决定信息的是否传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媒体议程设置,媒介组织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魔弹”式、“皮下注射”式的强效果影响;自媒体时代,观众的喜好,代表流量和热度,迎合网民成为自媒体信息把关的至上信条,大众的盲从和看客心态往往有可能让一些社会新闻演变为社会危机。观察“泸县事件”受众传播的关注诉求(如图二),不难发现,理性发言者不到16%(包括加强调查7.6%、不信谣不传谣8.3%)。

(三)把关节点

传统媒体时代,在信息传输的时间节点上,职业把关人可以提前把关,并由此形成过滤性把关;自媒体时代,职业把关人往往由提前把关变为滞后把关。这一时态的变化,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时间节点,谣言一般会出现在事件发生后和官方通告之前这段时间,谣言来的快,走的也快。对比“泸县事件”的时间点,4月1日,案件发生;4月3日,“泸县发布”针对相关网络谣言发布通告;直至4月7日,“四川公安”公众号发表澄清事件的“警方通报”,随后“央视新闻”进行了转发。“泸县事件”的不实言论,主要出现在4月1日至7日这六天,网民化身侦探,通过各种凭空的猜测与考据,让各种谣言有机可乘,漫天飞舞。

(四)把关信息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复杂化、匿名化等特征,在如此庞大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让网民只浏览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新闻业,已经变成表演界的一部分,新闻阅读只能提供读者不需要任何知识储备就能理解的语境碎片。”⑧匿名化的信息,也为不法分子造谣、传谣,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伞。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载体一度曾主要以文字為主,自媒体时代,图片、声音、视频、多媒体等为信息传输提供了多种手段,并且这些形式,比之于文字,更加丰富,在传统媒介时代,“有图”往往就意味着“有真相”,然而,随着图片处理、视频制作和剪辑软件普及之后,自媒体时代,有图,却不一定真的有真相了。

不妨来看看“泸县事件”网上流传的四条视频(如图三),第一条视频是网传泸县政府雇佣黑社会打人视频,最后证实这是一起售房纠纷视频,并非发生在泸县太伏境内;第二条视频是网传学生被殴打视频,最后证实是2015年武夷山网传的霸凌视频;第三条视频是网传现场警察拔枪视频,随后证实是泸县交警疏导交通的视频;第四条视频是网传男生临死前被殴打得奄奄一息的惨状视频,最后也被证实是蓄意者剪辑的其他视频。以上四条视频,可谓“图文并茂”,尤其是第四条视频中被殴打者凄惨痛苦的喊叫,更容易让网民相信这就是“真相”,然而这些所谓的“真相”,其实都是蓄意者扰乱社会安全的造假行为。

(五)舆情把关

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关注热度和点击数量更加便捷化,各个微量单位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社会舆情的监测系统,职业把关人通过舆情监测,进行舆情把关,例如,微博针对“泸县事件”设置的话题(如图四),官方和网民可通过话题热度,来观察社会舆论对“泸县事件”的反映。

四、“谣言”之后:从“把关人”到“个人把关”的范式转换

从“把关人”理论的五个维度,来关注自媒体时代发生的“泸县事件”,不难发现,传统媒体时代与自媒体时代的把关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把关人理论面临范式转换,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笔者提出了“个人把关”,即;以网民个人把关为主,媒介组织以及社会控制把关贯穿始终,与此同时,提出个人把关加媒介培养。

媒介培养理论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是媒介素养。1992年在美国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主办的全国媒介素养领导人会议上有关专家给“媒介素养”下了一个简练的定义: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人是任何人都应该有机会成为的一个人,是具有能够获取、分析、评价、制造印刷与电子媒体能力的人。⑨20世纪初,“媒介素养”概念引入中国之后,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热烈的讨论。时至今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第二是新闻素养。该词是由美国新闻工作者科瓦齐和罗森斯2011年在其著作《新闻的十大原则》中提出的,是教大众如何阅读新闻,如何认识新闻真相,为了辨别真相,也是为了避免被操纵,“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种素养不同于以往所说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审视传统大众媒体的,现在是自己如何面对涌到眼前的信息,包括自己如何发布新闻。⑩第三是社会大众需要具备理性发言的精神,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在智者面前,谣言无处遁形;相反,“三人成虎”,贻害无穷,麻木与缺乏理性精神的人往往是谣言传播的助长者。

注释:

①⑦网络游民三三的博客:《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控制的?舆情解读》,新浪博客,2017年4月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c009090102wtv5.html。

②参见百度百科“自媒体”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自媒体/829414?fr=aladdin。

③参见汉典“谣言”词条,http://www.zdic.net/c/3/15c/351873.htm。

④参见百度翻译“rumor”词条,http://fanyi.baidu.com/?aldtype=85#en/zh/rumor。

⑤北京日报:《谣言公式: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环球网,2013年9月6日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3-09/4328936.html。

⑥綠松鼠:《除了星巴克咖啡致癌,本月还有这些谣言满天飞!3月谣言榜》,搜狐网, 2018年4月4日,http://www.sohu.com/a/227324934_616823。

⑧﹝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⑨陈晓慧、王晓来、张博:《美国媒介素养定义的演变和会议主题的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7期。

⑩陈力丹:《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新闻记者》201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谣言自媒体
这些谣言不可信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动物谣言大粉碎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