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花 陈汝东
【内容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发展迅速,新闻传播学院、系不断创办,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探讨新形势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范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国家传播实践为视点,试图提出并阐释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层次化理念,以期为化解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同质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策略
自21世纪以来,新的网络数字媒介技术迅速发展普及。新的媒介向人们发出了新的讯息,①创造了新的生存环境,②改变了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的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的理念和范式,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既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难以适应新媒介的要求。大学教育,特别是媒介教育——新闻传播学教育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针对当前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同质化现象,笔者尝试提出“层次化教育”理念,即在大学核心精神的建构、教育目标的预设、教育管理、学生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教师的教学实践等环节中,遵循大学教育运行的相应层次、过程和步骤,紧扣其内在逻辑性,因类施教,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也就是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使媒介教育适应国家传播的现实,服务于社会发展。
一、教育理念的层次化
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层次化。针对当下大学教育管理的过度行政化、课程设置的趋向商业化、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和大学生活的娱乐化等现象,笔者认为应恢复大学应有的本来精神,在教育设计、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倡导国家意识→学理意识→事业意识→人文意识。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尤其应该如此。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以国家为主体的传播形态越来越重要。从传播的信息到传播的形态、传播的目的、传播的效果,国家的首要地位越发凸显。因此,在新闻传播教育中,首先应在宏观目标的设定上强化国家意识,促进大学精神的回归。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中,定位于国家人才的再生产,从宏观的总体目标设定、招生管理,到微观的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乃至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都必须使国家意识贯穿始终,使新闻传播教育的国家传播意识贯穿始终,以服务于国家传播为起点,服务于国家发展为终点。
其次,要具有学理意识。使大学教育管理实现学术的回归,治理大学中的行政超载,让教育教学实现轻装上阵,按照学术或学理的逻辑设置课程体系。此外,还应摆脱商业诱惑,目前“一切向钱看”的观念有可能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也蔓延到了大学。“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多能使磨推鬼”正在成为腐蚀大学精神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各种项目、各种头衔的追捧,还是科研奖励的方式,一切的实质都是金钱。各级各类名头都是以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尽管表面上有各种冠冕堂皇的粉饰,但是,内里往往都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因此,应大力倡导大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学理意识、事业意识,实现去商业化、去职业化。现在,有些学生从报高考志愿开始,就掺杂了职业追求在里面,找一个好工作,成了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核心。因此,以各种学衔、证书作为未来工作交易筹码的现象已遍布校园。学问、学术、知识、真理、国家使命越来越淡化。这是大学教育困境的核心问题。显然,职业化的成因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则来自人们对社会保障不确定性以及社会公平正义不确定性的焦虑。因此,去金钱化、去商业化,不仅是一个大学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所谓培养人文意识,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仁爱思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完善大学生的国民人格和作为世界公民的人格系统,实现大学生活的去功利化、去娱乐化。这样才能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实现大学的人文使命。各级各类的大学教育应该如此,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教育也应该如此。
二、人才培养的层次化
新闻传播教育,还应顺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趋势,满足人才培養的层次化需求,即实现从实用人才到管理人才→政策人才→研究人才→领袖人才的跨越。
避免大学成为“学店”“学厂”和“学企”的方法途径很多。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要区分大学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别,在教育设计层面贯彻层次化,对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进行层次化设计,区分各类不同层次的人群,比如实用人才、管理人才、政策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精英人才;科技、经济、政治、教育、科研、外交等方面的人才;国内人才、国际人才、全球人才;等等。据此进行分类培养。这实际上是一个正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是精英人才,其次是研究人才和政策人才,再次是管理人才,最基本的是实用人才,即从事一线工作的人才。上述人才类别不仅对应不同性质的大学,同时也对应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与上述类别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各级各类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如此,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如此。新闻传播类教育,首先是培养新闻传播实践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比如,培养科技、经济、政治、教育、科研、外交传播领域的实用人才;其次是培养新闻传播业界的管理人才,培养新闻传播政策制定的人才,培养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型人才,进而培养更高层次的新闻传播领域的领导人才。从培养国内人才,到培养国际人才、全球人才,以满足国际国内传播的不同需要。
此外,还应该实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设计的层次化,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人格建构到智慧生长。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思路方面实现层次化,区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建构”“智慧生长”等不同层次。“知识传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通识、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能力培养”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生产新知识的能力、职业工作能力、管理能力、政策制定能力以及治学研究能力,乃至于领导能力。“人格建构”就是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特别是道德观。所谓“智慧生长”就是培养学生根据社会要求做事、处理复杂社会矛盾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显然,在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中,上述教学目标是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上述诸方面又是统一的,也是可以在同一教学层次中完成的。比如,在一堂课中,既可以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蕴含人格的建构乃至智慧的增长方面的教育。
新闻传播教育教学设计的层次化,就是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智慧”进行课程设置,并内化于教学中。首先,在知识课程的设计层面,应区分社会通识与专业知识课程,特别是要体现出各院校、院系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区别性特征,在学术上、学科建设上、教学设计上树立各自的旗帜,打出各自的品牌,避免同质化现象。其次,要在人才的能力培养上,进行层次化设计,并落实到各院校、院系的学术研究、学科建构等上面。此外,还应在“人格建构”“智慧生长”等方面,实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设计的层次化,以满足国家对新闻传播的人才需求。
三、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新闻传播学教育还应实现教学过程的层次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区分各个微观层次:理解→记忆→表达→运用→创新。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层次性,据此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课堂教学。一方面,把握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层次性,明确课程在各类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教学和学习层次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根据上述层次安排和实施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落实教学安排,即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设定课程目标,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自觉遵循上述层次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按照“理解、记忆、表达、运用、创新”五个步骤和层次审视自己的教学和学习。
此外,还应实现学生学习的层次化,做到课前预习→课首温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平时自习。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必须使其尽快了解大学生活的本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学习方式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型。在大学学业规划方面,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业观念,适当设置实用目标与理论目标、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比重。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主动跳出中学学习范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进行学业规划,主动建构个人的知识、能力、素养、智慧系统。根据这些选修课程,而不是一味紧盯虚无的职业诉求、单纯追逐分数和绩点,应学会追求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在学习范式上,摆脱应试模式,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向主动探寻知识,创造知识,提高素养,完善人格,追求真理,增长智慧。
对学生来说,在微观教学层次,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课首温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平时自习”,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这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层次,也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微观保障。“课前预习”就是熟悉教学计划,了解课堂内容。“课首温习”就是跟随教师回顾上次的课程内容重点,与本次课程内容形成衔接。“课堂学习”就是跟随教师讲授的节奏,适时把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包括问题提出的前提,论点及其核心内容,学理基础,论证过程以及结论;学习教师的论证方式、思维角度、治学思路、授课方式以及语言风格和渗透在课程讲授中的人格修养,落实“理解、记忆、表达、运用、创新”五步学习法。“课后复习”是指下课后对课程内容做补充,完成对参考文献的阅读,进行“运用、创新”,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对照实践加以验证、运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的方法。“平时自习”是指治学习惯的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博览群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攀高创新。
此外,还应实现学生大学观念的层次性。人的幸福和完美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倡导大学学生乃至员工,不仅要参与大学生活,更要热爱和欣赏大学。对学生来说,应该培养他们从“参与课程,参与课堂,参与大学,参与青春,参与人生”走向“热爱课程,热爱课堂,热爱大学,热爱青春,热爱人生”,从“热爱课程,热爱课堂,热爱大学,热爱青春,热爱人生”走向“享受课程,享受课堂,享受大学,享受青春,享受人生”,从“享受课程,享受课堂,享受大学,享受青春,享受人生”走向“欣赏课程,欣赏课堂,欣赏大学,欣赏青春,欣赏人生”。
如此,才是大学生应有的大学观。我们在近年的教学中始终在推动这样一种理念: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人的再生产。人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也是大学教育的本体。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大学教育本身,是参与其中的所有人,有学生、教员、管理者、教辅人员以及其他直接的或间接的学生家长、亲友,以至于国家和政府。知识、学问、学术,是大学价值得以实现的仪式内容。人的幸福和完美才是大学教育的归宿。学生获取知识,教员研究学问,并非只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上述内容本身。
四、教学评估的层次化
新闻传播教育,除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层次化,还应实现教学评估的层次化:由教学目标评估到课程设置评估,由课程实施评估到教学过程评估,再到教学效果评估。大学教育的评估是教育的方向标,它客观上引导和指挥了大学教育的方向。但是,当下的大学评估、学术评估、教学评估依然存在行政化、商业化、职业化的倾向。
教学评估是對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综合考评,是对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其评价对象包括环境、主体、活动。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比如校园、教室、教学设施、教学仪器、通讯等科技因素。教学主体包括管理人员(学校和院系负责教学管理的领导)、教辅人员(实验室管理员、仪器管理员、教务员、助教、门卫等)、师资(教授、讲师)、学生(本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等。教学活动评估,包括课堂、实验室、课外活动(实习、考察、实践、会议)等。课堂教学只是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课堂教学评估,应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其中,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估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
当前,学校推行的学生课程评估,只是学生对课程的主观感性评估,并非专业评估,谈不上真正的教学评估,更不是教育评估;它是学生根据课堂教学感受、感悟对教师所作出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师评价,并不包括学生对自己以及其他方面的评价,更谈不上完整的课程评估。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评估,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评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估,既要考评教师,也应考评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情况;既要考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也要考评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和智慧等方面,包括短期考评和长期追踪。因此,要贯彻层次教学理念,就应推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层次。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大学教育,除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层次化,还应实现教学评估的层次化。大学教育总体上应实现层次化设计,各个学科的教育也应该实现层次化设计。新闻传播教育也应该如此,由学科建设到课程设置,由人才培养到教学范式,实现层次化设计,使各级各类大学或院系树立自己的品牌。
注释:
① “The media is the message”,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edited by W. Terrence Gordon Corte Madera, CA: Gingko Press, 2003, p.19.
② Marshall McLuhan, “Introduction to the Second Editio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Critical ed.,edited by W. Terrence Gordon, Corte Madera, CA : Gingko Press, 2003, pp.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