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郭凤丽
传统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大难题。语文教师谈起教学作文,总是摇头叹息,颇感为难;学生提起作文更是直咬笔头,无从下手。加之班额超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分身乏术,作文指导成效甚微,于是学生背作文、抄作文蔚然成风。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对作文的定位较高,教学方法又不够恰当,所以很多学生就感觉讨厌作文,害怕作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笔者认为还要从阅读下手。
激发阅读兴趣
美國政治家约翰逊说过:“为了写作,一个作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可见阅读有多么重要。而要想让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①班级里面开辟图书角,购买或者搜集学生喜欢的书籍供大家阅读。②教师引读美文,感受阅读乐趣。读书课上,教师拿出精心挑选的文章,带领学生去读,感受文字蕴含的情感,激发内在的体验,能让他们对书本有亲切感和向往感。③组织交流活动。每周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把读过同一本书的同学组成临时小组,让其进行讨论,交流。④争当小演员。每月举办一次演出活动,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把故事中自己喜欢的人物表演出来。⑤倡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意义深远。
指导阅读方法
有阅读的兴趣远远不够,小学生往往沉迷于故事情节而忽视文字本身的美感,所以还要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选名著,列书目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只能阅读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的小文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适合于他们的文学名著,开具一张书目表,供其阅读。例如,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书目。这些故事可以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定时定量养成好习惯 每个人都是在长期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着其中的精髓,所以阅读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进行,但不能贪情节,无节制。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天学会利用零碎时间,定时定量阅读。只要多读,用心读,长此以往,一定会有收获。
反复品味,吸取精髓 遇到优美词句和段落,拿笔做个标记,反复多读几遍,思考其美在哪里?还可以与同学分享。
读写自然过渡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是由读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方法引导:
优美句子,记录珍藏 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天摘抄几个优美词语和一条优美句子,熟读成诵。
三言两语,书写心声 每读一本书或一个故事,就在摘抄本上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皮皮鲁是个聪明的男孩”或者“小豆豆的教室真有趣,我也想去那里上学”。
学习范文,初步尝试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摘抄好句,书写心声之后,再适时出示读书笔记的范文,指导他们学习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不会感到太过困难。
读书笔记与日记相融合 为了降低写读书笔记的难度,可以与写日记结合起来。比如:
4月24日,星期二,晴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在巴学园学习真快乐。那里有大巴车做的教室,还可以学种菜……
学生在笔记与日记的结合中,逐渐练习着书面语言,为下一步的习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进行读书笔记展览和比赛 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以调动学生读书和写笔记的积极性。
尝试练习日记
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之后,开始进行多角度日记训练。
以“身边的故事”为主题,积累写作素材 三年级上下期,开始训练学生写身边的故事。比如,今天家里做红烧鱼,小猫把花盆打翻了,自己的作业被老师表扬了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开始写时,哪怕一句两句,只要语句通顺,意思明白就行。
交流、分享,评选优秀日记 为了激发写作兴趣,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交流和评比,展览那些比较优秀的作业,鼓励正在进步的同学,让学生有继续写下去的劲头。
指导整篇写作
语文《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是:写清楚,写通顺,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个难度不算很高。但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内容写什么。开头结尾暂时都可以简单化,但中心内容必须要突出。这就需要积累素材。①要积累素材,就要学会观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觉得新奇的或印象最深的“不拘形式”地写清楚就可以。②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在中年级,先教学生会使用修改符号,然后指导修改要点,在老师帮助下,让同桌学习互改。③老师批改,公开评奖典型的习作。比较优秀与缺点较多的习作,这样的训练持续一段时间后,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范文,尝试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搬到习作中,特别是学会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读写结合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研究》(课题编号:JCJYC1802171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遂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