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学科,具有难度。合情对其问题进行推理,可以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和猜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推理也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所以要做到思之有“源”,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势在必行。以下便是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同类型材料,归纳整理;相似性材料,类比推理;实验性情景,统计推理。
相似性材料,类比推理
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遇到学生没有涉及的知识点时,通过总结和讲解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在问题中找到某些相似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合情推理。让其用转化的思想角度考虑,是否同样的处理方法是否也能用的到某些不同但类似的知识点上,而作为老师,则是开发学生的这种思维潜能。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关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所采用的方法就很好的论证了这一点。让学生每人提前准备好一个平行四边形。笔者在投影仪展示台上放出平行四边形的网格图,让学生们数方格,每个方格代表一平方厘米,但有的地方不满一个方格,学生就会产生疑虑。经过在下的一番引导,有的学生便大胆进行猜想,平行四边形左边突出的部分可以正好弥补右边缺陷的部分,猜想它可以按照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求它的面积。于是,笔者便会让学生操作,沿平行四边形其中一条高线将其裁剪,学生惊奇的发现,经过裁剪和平移的图形,是可以将其变为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乘宽(a×b),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a×h),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同样的类比推理还可以用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等等。因此,锻炼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思之有“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其他的问题。
同类型材料,归纳整理
在教科书中,其实许多的公式和定理及规律,都是从猜想中发现和证明的。由“量”求“同”则是关键所在。通过归纳这些“量”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则会发现其中的“同”,学生推理的过程在本人的步步引导下,往往是正确的。
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产生的疑虑也会较多。如果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特征,则学生接收起来就会容易很多。笔者会在课堂上让同学寻找完全相同的四张长方形纸片,利用直尺等测量工具,对其划线分割,分别作出1/3,2/6、3/9、4/12,学生们会发现,四次剪下来的纸片,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学生便可确定,这四个分数乘一个同样的数字,结果也是一样的,之后便推测:这四个分数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分数的大小不会改变。之后,学生便大胆推测,所有相似的分数都有这个特征。再经过一系列理論的讲解后,再操作类似的一组分数,还是用四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片,分别作出1/2,2/4,3/6,4/8,结果还是一样的。学生们通过对剪纸片的抽象性思考,便验证出分数的这个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不是让其凭空想象,而是要让其经历一些事物,发现其中的一些特征。让其连锁型思考,得出的推理。这样的推理,往往行之有效,往往是正确的。
实验性情景,统计推理
将理论和定理延伸到实际动手操作。可以通过有效分析推理来检验自己的猜想。而统计推理,则可以让学生根据各方面的数据以及各方面的分析,然后根据自己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样的方法,在经过笔者的实践,证明是实用的。但教师所提供的实验性情景,必须有现实意义,换句话说,要真实。
例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笔者创设情景的前提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事件中来,因为只有作为当事人,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可以计算分析来自各方面的数据,以此来达到可以准确或接近准确的推理。在学习这一章节时,笔者会利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接触到数据。每次10粒绿豆,操作10次,然后统计数据,计算绿豆的发芽率和做条形统计图,但在操作中,出现了整组绿豆都不会发芽的情况,这10粒绿豆,同学认为其有问题,具有偶然性,所以不可以计入总数据,不让其来影响绿豆发芽率的计算,我们会重新换一组绿豆重新统计,之后再进行数据的处理。数据结果的处理情况出来之后,再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计算绿豆的发芽率。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是老师的职责。
虽然这样的方法单一、针对性很强,不适用于所有同类型问题的探究,但是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做出判断和决定,能有效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束语
培养数学合情推理能力,不仅在当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也可以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影响是长久的,也是深远的。而这些意义,也正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使命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