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需关注的要点与策略

2019-09-10 20:52邵明智
体育风尚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

邵明智

摘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要培养具备体育核心素养的中学生,就需关注体育教育的延续、发展、差异、个性、全面、协同。而要达成这样的培育目标,就要不断丰富体育学科教育的形式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热情;以学生体质为导向形成個性化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技术延伸体育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点;策略

大约两年前,关于中国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有了最终结果。在宏观层面,国内学生核心素养涉及到三大方面,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而具体表现则被分为六大要素,分别为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及责任担当。体现到中学体育学科教育层面,则是运动精神、体育实践及健康促进。

一、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需关注的要点

(一)延续且发展

素养者,素质与修养。包括体育在内的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个短期的临时性任务能够有所习得,都只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才能见其品质和成效。故而,中学阶段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最紧要之处正是其延续性。这一延续性不仅指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将贯穿整个中学学校教育阶段,而且是指其必须延续至学生终身。也就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既要具有充分的延续性影响力,又当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即建立起终身提升体育核心素养的科学观念和意识。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对依然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中学阶段体育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既存在向好的发展,也潜藏不稳定的不良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客观理性地面对学生在体育核心素养养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且要想方设法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向好发展。

(二)差异且个性

每个学生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不同,受到家庭及外部影响各异,这必然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中存在先天体质、体能、意志、意识各方面的差异性。尊重差异、理解差异是中学体育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质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客观面对差异不仅有助于体育学科教育以学生体质为导向优化核心素养教育途径,而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弥补和修正传统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缺陷和不足。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学生个体之间显著的差异性,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中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就更加需要以人为本走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尤其需要改变过去一刀切式的泛化教学,而是不断细分教育对象,采取更加精细化的教学举措优化体育学科教育模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品质与效率。

(三)全面且协同

作为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核心组成部分,体育同样具有技巧和技能之下的体育精神与运动品质。因此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除了在表相层面掌握一定基础性的运动项目技巧外,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体育运动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培养。无论是吃苦耐劳、坚持不懈还是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这些优秀的运动品格其实也同样为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所注重。应当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实也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未来人才。

而要切实实现中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仅仅依靠体育课堂短短数十分钟的教学显然远远不足。家庭与社会同样不能在培养中学生体育运动优良素质过程中缺位。即,中学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还要延伸到包括家庭社区在内的更广范围、更深程度,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在内的联动体系,通过营造更加良好的整体氛围推动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不断丰富体育学科教育的形式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体育教育这类对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的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传统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种种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相对刻板、机械,在消耗大量体能体力的同时趋于单一枯燥,学生自然难以提升学习兴趣。

因此,中学体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更多趣味性甚至具有一定娱乐性的运动项目或形式。比如体育游戏、拓展训练等强度相对较低但游戏性质相对突出的项目就是值得穿插应用的类型。这类辅助性的运动项目既可以作为热身或整理运动所用,也可以穿插在正式教学过程中,作为缓解压力、稍事休息之用。

更多形式和种类项目的综合使用能够使学生改变对体育课既有的成见,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运动锻炼过程中。同时,由于更多游戏性质项目的使用,学生能在头脑中建立起体育课生动有趣的概念,使学生相对弱化体能消耗的疲惫感、劳累感,这对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运动锻炼十分有益。

(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情感和品德

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体育情感与品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其也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及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而且,体育情感往往是与学生兴趣和态度直接挂钩的,良好的体育情感体验往往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可谓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关键。

实际上,当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极大,而体育活动则成了很多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这一点,深入探析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需求,进而采取合理方式培养其体育兴趣,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对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结构与模式,除了强调强身健体外,更要令学生感受到心理上的放松。故而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具有趣味性或者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获得良好体育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其强烈的体育热情。

体育品德是体育精神的重要部分,这也是体育教学高度重视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品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从而推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以及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常见的体育品德包括刻苦训练、奋斗拼搏、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用于担当等,不过这些品德本身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要想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话,需要通过具体活动来实现。譬如在篮球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协调性较差,始终无法掌握运球跑动的要领,并产生了放弃训练的心理。此时体育教师就应当及时进行鼓励,同时再详细讲解并演示运球跑动的技巧,鼓励学生跟着的动作来展开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刻苦训练、奋斗拼搏精神的培养。

(三)以学生体质为导向形成个性化教育模式

作为个体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性极大,因此传统体育课堂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或抗拒心理。要避免先进学生“吃不饱”而后进学生“达不到”的情况出现,就需要以学生体质为导向形成个性化教育模式。

比如,校方可以事先安排校医或者医疗专业人士对学生开展全面详尽的身体检查,掌握每个学生体质体能的差异。然后根据每年的体测成绩,再由学校、教师、校医或专业医师等共同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规划,或者开具“运动处方”。体育课堂上,教师就能通过学生分组学习的方式,将身体素质水平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学习小组内,再根据各小组组员具体状态布置运动项目教学任务。如此,少数天赋异禀的学生就能开展相对专业化、高水平的运动锻炼,使身体素质得以更快地提升。而多数普通学生则可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学习以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至于少数身体素质欠佳的学生则可以侧重于补短板,在更加低烈度的项目中开展更为和缓和安全的运动项目。

(四)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与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目标、内容及任务等有一个深入認知,同时充分了解学生基本信息,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至关重要,但相应的体育思想、精神等的培养也不容忽视,需要教师双管齐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除了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外,更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和引导,重视学生反馈,主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这样一来,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应对,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体育核心素养。例如在安排学生跑步过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跑步过程进行密切关注,同时观察学生跑步过后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跑步时呼吸方法不对,长跑后立即坐下休息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良好体育习惯。

(五)充分利用技术延伸体育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与身体机能相关的核心素养培育非一朝一夕间能够一蹴而就,必须经由足够时间积淀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充分利用技术延伸体育教育的时间与空间至关重要。有条件的学校不妨联系好街道、社区的公共体育场馆定期针对中学生专场开放。如果是某些机构、单位的附属中学,则可以将企事业单位或者院校等的运动场馆中开辟出一角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所用。

但若条件不具备,则不妨更多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延伸体育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比如,时下在白领群体中流行不少时日的每日计步运动也可以被运动到中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之中。无论是计步器还是手机上的计步软件都可以作为辅助器材,教师给学生布置每日步行六千步或者一万步课后练习作业,要求学生佩戴计步器或者使用手机App进行统计。再通过线上反馈到教师端。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计入期末考试等学科成绩统计中。

(六)完善考核机制

在中学体育的传统考核机制下,动作能力与技巧基本上占据了考核的所有内容。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只注重于体育专业内容本身,没有对学生情感等加以关注,十分不利于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对考核机制进行创新与完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考核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行调整。从考核目标来看,从单一的动作能力考核转变为动作能力、体育认知、体育习惯等的综合性考核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从各个层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提升。而从内容来看,教师可以把体育情感、精神等纳入到考核范围之中,更加关注学生体育思想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实际教学效果。至于考核方式的改变,则主要体现在综合考核、互评考核、自评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的灵活应用上,进而充分强化学生自信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将变得更为容易。

三、结束语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作为社会的未来,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健康身体、健全体魄最为关键的阶段。中学生体育学科培育核心素养不仅是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一技之长,更重要之处是教育学生掌握足够的科学运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体育运动的意识,以及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运动、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技能。因此,新时期中学体育学科教育不仅要以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应当充分延伸体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要在更加充裕的课后时间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运动的意识与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终身运动习惯。这不仅是中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组成,而且也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践行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吉磊.论当代体育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促进作用[J].理论界,2016 (1):21-22.

[2]刘玉.奥林匹克精神的迷失与回归――物质奖励利弊谈[J].体育学刊,2016 (1):12-13.

[3]王宏斌.中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 (5):34-38.

猜你喜欢
体育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七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大陆赴台体育家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