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清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基于核心素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以及识别、分析、记忆与绘制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空间分析与空间思维能力。而等值线图是地图的重中之重,学会判读等值线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一、几种常见而又特殊的等值线图的判读
(一)闭合等值线的明显弯曲部分
山谷和山脊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两种地形部位,也是考查区域地理地形图中经常涉及的知识。但是,就等高线地形图而言,山谷和山脊是两个非常特殊的部位,山谷是指等高线数值向高处突出明显的部位,山脊是指等高线数值向低处突出明显的部位。就高考区域地理复习而言,这一知识点可以借助的教学方法很多,以下是我对这一知识的教学设计:
首先,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能正确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由来,教师在图中分别指出山脊和山谷在实物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特征。接着,教师展示一张包含山脊和山谷的实物景观图,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进行想象,并绘制出该实物图中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各小组展示绘制成果,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绘制进行点评,并结合实物图总结规律进一步强调,山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凸向低处,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凸向高处。此教学设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山脊和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理解,也能对“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进行复习或者对该口诀的运用进一步延伸教学。
在地理课堂实践教学中,口诀“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运用广泛,除了判读山脊和山谷之外,也能判读等压线的低压槽线和高压脊线、海洋等温线和等深线、陆地等高线和等温线的明显弯曲部分与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因此,在判读闭合等值线的明显弯曲部分时,意义重大,不仅能准确判断,而且能为考生节约解题时间。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对闭合等值线的明显弯曲部分数值大小判读至关重要,那么该如何判断呢?我认为:首先,进行正确判断等值线明显弯曲部分的教学,举例说明等值线明显弯曲部分的特殊性,运用等值线一般原理进行分析、教学。接着,对口诀运用实例进行解释:凸高为低是指等值线如果凸向该类型等值线数值较高处,则弯曲方向比两侧更低,教师画图解释两侧要和中部的数字比较,特别指出两侧是相对于中部而言的。
接着,试图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能得出这一结论,教师总结:自然地理事物中,等值线是渐变的规律,教师运用画图法解释此结论。最后,教师利用南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等温线弯曲方向再次验证此结论。此教学尤其要注意在等温线图中运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凸高应该是凸向温度较高,而不是凸向纬度较高,学生对高低纬比较熟悉,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有必要指导其正确理解。
(二)陡崖
在教学中,对于陡崖最顶部和陡崖最底部的教学至关重要。我认为,要让学生有比较好的理解,这一段教学可以运用模型类比陡崖的方法、假设法、启发式讲授法,当然也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首先,教师运用PPT展示陡崖的实物景观图。接着,将讲台面向学生的一面类比为陡崖,并且告诉学生讲台的下面距离海平面还有很大的高度,紧接着,教师在讲台上用粉笔依次画出200m、300m、400m的等高线(200m和400m均不画在讲台的最底端和最顶端),教师请学生想象在陡崖处的等高线怎样绘制。学生思考后,教师请学生在黑板绘制该陡崖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强调三条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不在陡崖处的等高线不重合,并在黑板上绘制陡崖。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如果是黑板这一等高线,那么陡崖最底部的最低海拔是多少呢(教师将讲台的等高线擦掉)?
教师运用假设法教学依次假设:(1)最底部可以是50m的海拔吗?(2)最底部可以是100m吗?(3)最底部可以是101m吗?(4)最底部可以是201m的海拔嗎?学生依次回答,教师结合黑板的等高线地形图,运用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依次解释,让学生明白陡崖最底部海拔要大于100m并且小于等于200m。同理,运用假设法解释最顶部的海拔要小于500m并且大于等于400m。
最后,带领学生验证陡崖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陡崖高度计算的教学要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等高地形图隐含的一般规律,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学生能对陡崖高度计算理解得更透彻,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局部闭合等值线
局部闭合等值线是等值线教学中的重难点,以下是实际教学过程:通过实例对比局部闭合的等值线与一般闭合的等值线,学生能发现一般情况下,任何一条闭合的等值线的外部都总能有且仅找到一条闭合的等值线圈。但是也会出现特殊情况,在相差一个等值距的两条等高线之间有一个闭合的等值线圈,这个等值线圈的外部就不能有且仅找到一条闭合的等值线圈,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但是试题中又是常见的情况,因而要重视该内容的学习。
学习此类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口诀的含义是:当闭合等值线圈上的数值等于该闭合等值线圈外两条等值线中数值较大的那条等值线数值时,就用“大于大的”口诀;当闭合等值线圈上的数值等于该闭合等值线圈外两条等值线中数值较小的那条等值线数值时,就用“小于小的”口诀。
用假设分析的方法解释口诀“大于大的,小于小的”。例如,在等高线300m和400m之间有一个局部闭合的等高线,运用口诀依次对该闭合等高线的数值进行假设:(1)假设等高线小于300m;(2)假设等高线大于400m;(3)假设等高线介于300m~400m之间;(4)假设等高线等于300m或者等于400m。让学生依次思考,并依次解释,根据等高线的规律,只有第(4)个假设是成立的。接着进一步提问:而当等高线等于300m时,闭合等高线内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呢?教师再次利用假设分析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1)假设大于300m且小于400m;(2)假设小于300m且大于100m;3)假设小于300m且大于200m。学生依次思考并回答,教师运用等值线的规律解释假设(3)是成立的,由此得出“小于小的”口诀。当等高线等于400m时,同理可得出口诀“大于大的”。
二、结语
总之,以上几种等值线在实际地理事物中是特殊的,却是考试中常见的,通过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空间分析与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