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杰珍
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背景下,尽管数字阅读成为当下消费者的主要选择,但图书等传统阅读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纸质图书出版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17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55106种,另有重印图书257381种,在这五十余万种图书中,学术类图书占有极大的比重。学术类图书之所以成为较大的阅读选择,除了学科特殊性、内容质量、受众群相对稳定等因素外,封面设计的优劣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
无论是作者还是受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没有谁会刻意拒绝。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曾说,“每拿到一本新书,先欣赏封面。看设计新颖的封面,是一种享受,我称之为‘第一享受’。”学术类图书的作者或者读者,未必会像范先生一样关注封面,但也不会完全无视封面的存在。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做好学术类图书的封面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颜色的力量。广义的封面设计,当然包括图书开本、用纸用料,以及封面、封底、书脊、勒口等各个部分,这个是常识。但如何让封面吸引人,让人从万千同类封面中一眼相中,封面颜色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封面颜色是对视觉产生冲击力的关键要素,市场类图书如此,学术类图书尤甚,因为许多学术类图书的封面,往往除了颜色和虚拟图形块以外,几乎再无可用的设计素材了。
人民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美编曾说,穷二十年之功,终于觉得自己对颜色的运用,有点感觉了。可见对于颜色的选择,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实践。中信出版社的品牌总监称,中信的每个封面方案,都会打印二十个颜色效果以供遴选,同样是蓝色,肯定有那么一个蓝,蓝得让人心旷神怡。
第二,构图的层次。前面提到了,学术类图书通常不宜过于花哨,因为内容所限,又很难找到合适的装饰图案,往往只能用虚拟的图形块、线条、色块作美化素材。许多图书封面呆板的原因之一,其实是没注意到构图的层次。封面设计属于平面美术,但一样要设计出立体效果来,要有层次、景深、动感。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老一代美编秦耘生先生曾说:“封面设计要做到新而不怪。”他说所谓“新”就是要创新,不要重复人家的设计;所谓“不怪”就是要得体,能让人接受和欣赏。我的理解是这个“新”还有个紧扣时代脉搏的问题,“不怪”则应该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第三,严谨的感觉。学术类图书的书名往往比较长,这是出于严谨的考虑,书名的内涵和外延要正好覆盖该书的内容,但这同时也给封面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标题太长,不易美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米勒研究后认为,人类短时记忆所能记住的一次呈现的项目数为7+2个彼此无关的项目。因此市场类图书的书名,通常不会超过9个字。但学术类图书恰恰反行其道,让某些设计师束手无策。其实,长书名有长书名的优势。长书名当然没有短书名那么多设计可能性,但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字体、字号、色彩、立体感对其进行美化。还要强调的是,因为此类图书面对的一般是专业读者,严谨性是设计师在进行字体宽度、角度、反差设计时必须突出的,要让读者感到书名很庄重、大气,有说服力。
第四,精致的印象。为了造成精致的印象,设计师要注意开本、用纸、用料的选择,还要注意封面装饰图案、色彩选择传递的信息,是否与本书的内容相适宜,不要让人产生封面、内容两层皮之感。范用先生的书籍设计理念的要点之一,就是“不看书稿,是设计不好封面的”。要想达成精致的印象,设计师还必须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书名、作者、出版社、介绍性的文字等不能错漏;中英文文字字体、字号、字距、行距以及在画面的位置须与背景相协调;书脊、勒口、出版社Logo摆放等都要注意。精致的印象,就产生于对细节的加工处理之中。
作者單位: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