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炳军
摘要: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均有促进作用。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为阅读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并在不断的引导中使学生发现阅读的美感和作者蕴含的感情,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本文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展开讨论,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并不仅仅是指学生学会看书、能够识字,而是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提取出信息,并能将信息进行整理的能力,能够发现作者措辞的美感,体会到写作手法为文章的增色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文章的阅读获得美妙的体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以下几个看法:
一、以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导入環节,导入作为一整堂课的开始阶段,能够起到吸引学生兴趣与否的作用。以悬念的方式设计导入能够充分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悬念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这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最快的教学手段,但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悬念的合理设置,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导入。
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文章以此为题能够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大家认为爬山虎有脚吗?文章题目是不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导学生对课本产生质疑,并进行文章的阅读。在学生通读完文章之后,便可回答教师的问题。又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猫》时,文章以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开始,文章内容却表明了老舍对猫的喜爱。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开始为学生设置悬念,展示一些猫咪的图片,并通过问题“你们家养过猫吗?结合图片,你认为猫是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老舍一开始说猫是古怪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丰富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知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如详读、略读、跳读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取阅读方式或综合应用,使学生对于阅读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详读,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认知,并通过合理阅读方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阅读,这种指向性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描述作者和母亲的相处场景的文字,再阅读作者和父亲相处的描述,使学生在两者强烈的对比中感知父亲的严厉,作者和父亲幼时相处的剑拔弩张以及作者母亲绵绵不绝的爱意流露。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两种不同的方式和语言透露出对作者的爱,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想象父母和自己平时的相处是否和文章中的描述相同。另外,这篇课文采取了倒叙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阅读,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线进行叙述,而是采用倒叙的记叙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等等。
三、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认识阅读,了解阅读的魅力。由于有些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加重了自己的学习负担,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持有抱怨的态度,为改变学生的看法,使学生主动拓展自己的阅读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在活动中得以体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在成就感的不断促使下进行阅读。
例如,学生对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具有强烈的阅读兴趣,有些学生即使没有阅读过原著,对于其中的章节也是耳熟能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西游记》活动主题是角色扮演,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并将该角色的常用语进行表达,教师可适当添加道具,使学生的表演更加完整。其他课外读物的学习也同《西游记》一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量比较大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提高学生对于书中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特征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能使学生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需求的阅读目标为基准,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并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阅读方法能够得到有效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霞.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新通信,2018,20(17):193.
[2]杜丽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