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莹
摘 要:岁月如梭,转眼我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余年。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从一名羞涩稚嫩的青年教师转变成了大家口中所说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在这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慢慢的从一个对学生对教材都感到陌生的青年教师逐渐变成了有着相对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真正的成长为一名经验型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祖国稳步快速的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习惯反思。用“反思”的力量推动我们一天天,一年年的不断进步,从经验型教师逐步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关键词:反思;经验型;智慧型;知识;教师
岁月如梭,转眼我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余年。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从一名羞涩稚嫩的青年教师转变成了大家口中所说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在这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慢慢的从一个对学生对教材都感到陌生的青年教师逐渐变成了有着相对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真正的成长为一名经验型的教师。
在漫长的生活工作中,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师的尊严和骄傲对我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了维护这份尊严与骄傲,我必须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反思,不停的总结,希望将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成“智慧型教师”。我不能做一个只会授予学生“鱼”的老师,而是要授予他们“渔”的老师。
以前的我虽不断的学习与总结,有时也会进行小小的反思。但那些似乎只是大脑活动的一个小小插曲。并没有进行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有的想法头脑中一闪即过,不留任何记录,如过眼云烟。当工作和生活中再次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得从头来过。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数是用了过往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较之前一次问题出现时的解决效果没有多大的提升,甚至还不如前一次。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形成了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对自己对学生都没有太多的意义。为了改变现状能将我们的经验加工成知识授予学生这就会变得更有意义了。而这加工的技巧就是“反思”。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听评课上听了几位教师关于“声现象”的教学。我发现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只在乎今天我们要上什么课,怎么上,知识的重难点是否得到解决。而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到教材的目录设计。例如声现象这一章中分为四节,分别是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三节声的利用,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从标题来看,我们是否深思过第二节的标题为什么不写出“声的特性”,第三节和第四节为什么不分别写成“声音的利用”和“噪音”呢?那是因为“声”和“音”在物理学中所指的范畴就不一样。而我们的老师在第一节教学中就几乎没有哪一位教师提到“声”和“音”的不同,也许这是后面的知识介绍,但我个人意见可在学生们初次接受声学时粗浅的介绍一下“声”与“音”的不同。声是“可闻声”和“不可闻声”的统称。“可闻声”是人耳听得到的声音,“不可闻声”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在这个粗浅知识的介绍下为我们在第二节的“声音的特性”教学中学生就会明白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只是正对“可闻声”才有意义。这也涉及到第四节中出现的响度的单位“分贝”,分贝是对可闻声的音量大小的一个度量单位,而不可闻声的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单位就不用“分贝”而是用“赫兹”有进一步的了解。“噪声”为什么不写成“噪音”呢?那是因为有的噪声是人耳听不见的,它们可被一些动物或者植物听到,我们听不到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提醒学生们“声”和“音”的不同。这样也不会在后期学生作业中出现“声调”“噪音”等错误用词。如果我们在问题出现之时不只是说一句“他们不会使用物理语言”“写错别字”等掩盖过我们在教学中的疏忽,就不会年复一年的重复着上述问题的出现。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段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说的一段话“你们不会把这次培训看成什么难忘的学习机会,除非它能帮助你们反思过去,理解从前的经验,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它才能帮助你们更好地解决将来出现的难题。”理解这段话,可发现知识就是经验加反思。经验本身不是知识,只有经历过反思才能形成知识。我们常说自己是十年或者二十年的老教师了。是的,我们是老教师,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经验型老教师。我们常会把几年前的总结得到的经验一次次的重复使用十次,二十次。而没有更多的进步和发展。纵观现在的一些后起之秀,他们年纪轻轻就能在教育岗位上大放异彩,也许我们会说他们赶上了好时机,有老师带成长快。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他们就算有人领路,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没有自己的付出如何让自己不断快速的成长,这一切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那就是-------“不断的反思自我”
老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如果碰到一个不会反思的人,那就算吃十堑也不会长一智的。而一个会反思的人,不一定要吃一堑就可能长一智了。他们通过自己或者看到他人“吃一堑”就会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思维,改善做法使自己“长一智”。所以“吃一堑长一智”是对会反思的人来说的。
就在不久前的月考中,一道关于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题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此题满分6分,得满分的人不超过3%。该题考察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来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和“实验中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用什么来衡量”的两个问题。很多学生几乎分不清楚这两个问题。我就在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教学中本身就没有讲清楚这两个问题的区别。我就在细细的琢磨着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开设学生实验,让学生们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收集实验数据。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观察水和食用油的升温情况,如果要让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哪种物质还需要据需加热。学生们一定会回答“水”。接着追问“哪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要多一些?”学生们还是会很快的回答“水”。再问“你们是怎么知道水吸收的热量多的呢?”学生们回答“它加热的时间更长”。这就导出了我们要弄懂的问题: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在没有仪器测量的情况下,我们是用“加热时间”来进行衡量的。老师这时要继续追问道:“在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来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呢?”此時教师要特意指明“吸收相同热量”就是指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怎么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学生们通过思考很快就会发现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不一样,可以通过“变化的温度”来衡量物质的吸热能力。
如若在一开始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是只凭经验生拉硬套的告诉学生们这些知识,而是精心设计好实验,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们,改变他们的被动学习也就不会出现现在的可怕局面了。这次的反思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教学都不能马虎,要深思,要多想,要多设计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一次的反思也将会让我的教学在“吃一堑”之后能够“长一智”。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祖国稳步快速的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习惯反思。用“反思”的力量推动我们一天天,一年年的不断进步,从经验型教师逐步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晓平. 浅谈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J]. 中国培训, 2016(8):221-221.
[2]孔凡哲. 从经验办学到专业办学、专家治校--以智慧型学校为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8):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