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唱教学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2019-09-10 12:51林晓颖
天津教育·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肢体重难点教师应

林晓颖

语言是日常交流、表达沟通最重要的一种工具,从功能性来看,语言并不仅限于有声语言,还包括无声语言,而肢体语言就是无声语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所谓肢体语言,就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的一种沟通方式。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肢体语言在教学沟通中的重要性逐渐被挖掘,因此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音乐表达与肢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依据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合唱练习,提高学生合唱表达能力。

一、肢体语言的类型

(一)舞蹈

在课堂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表现通常比较随意,教师可以利用动作、表情等与学生建立知识、情感沟通,但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肢体语言,它不仅利用肢体动作呈现音乐作品,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基于此,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配合舞蹈,帮助学生体会音乐情感价值,利用充满艺术性的肢体语言,营造合唱教学氛围,例如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播放舞蹈视频,编排舞蹈,引导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肢体动作中理解歌曲对祖国的赞美,并将其融入合唱中,丰富合唱表现力。

(二)指挥

我们在欣赏合唱表演中,经常能够看到专业指挥人员利用特殊的肢体语言,调动各声部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作品表达。在合唱中,指挥者需要利用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结构、情绪等,以引导合唱队员表演,带动合唱气氛。基于此,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指挥,与合唱队员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找到音准、节拍以及演唱情绪等,进而体现合唱表达的专业性,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三)表演

合唱是一种艺术表演,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集中运用表情、动作对音乐作品进行呈现,为学生呈现广阔的表达空间,提高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例如在《蜗牛与黄鹂鸟》的合唱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编排了音乐剧,学生利用道具分别扮演葡萄树、黄鹂鸟、蜗牛等角色,在音乐情境下呈现歌曲中的问答,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调整语气、设计动作等丰富肢体语言,提高音乐表现力。

(四)律动

音乐中的律动是调动学生肢体语言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奥尔夫声势教学理论,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声势配合,表现音乐节奏与旋律,例如在《快乐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点头、踏脚、拍手、模仿泼水等动作,感知音乐的律动,以深化对音乐节奏的理解,提高音乐表达热情。

二、小学合唱教学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合唱中的情感表达

在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示范演唱解释作品,并要求学生在聆听中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掌握合唱技巧。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刺激与引导相对单一,小学生正处于情感认知发展的萌芽阶段,对于单一的语言理解难以直观、具象地体会音乐情感价值,因此,在合唱中常常出现失误,无法融入音乐情感氛围中。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中,应综合运用肢体语言,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节奏与旋律,引导学生将单一的听觉体会转移到视听感知上来,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例如在《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的合唱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表现作品中出现的动物,解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开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直接感知音乐内容,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记忆,提升合唱中的情感表达效果。

(二)有利于突破合唱中的重难点

合唱不同于通常意义的音乐教学,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想协调各声部之间的配合,提高合唱表演效果,就应该对合唱中的重难点进行集中分析与突破。在通常意义上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利用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梳理音乐知识重难点,并通过示范指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影响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长篇大论的讲解中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合唱教学要求,影响了合唱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针对此,在小学合唱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打破知识讲解中对重难点知识表现的局限,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与学生建立沟通与联系,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例如在《捉泥鳅》的合唱教学中,教师通过指挥,与学生建立默契,利用肢体语言调动个各声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从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突破合唱中的重难点,提升合唱团感知音乐指挥,并循序做出反应的能力。

(三)有利于呈现音乐的艺术美感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其节奏与旋律的设计与人的内在情感相呼应,因此,在合唱过程中,如何通过激发合唱者、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呈现音乐的艺术魅力,提升合唱的表现力。在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合唱团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才能在欣赏美、追求美的情感动机中强化对合唱表演的兴趣。在传统合唱指导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团队的表现力,通过对音乐作品艺术价值的挖掘,导致学生在合唱中缺乏情感渲染。对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深入分析肢体语言与音乐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肢体上的表现呈现音乐的艺术美感,从而激发合唱者在表演中释放内心感受,体会心灵愉悦,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例如在《红星歌》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强调重音记号,并突出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同时利用动作设计打破合唱的刻板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声势理解歌词情感,体会音乐朝气蓬勃、铿锵有力的艺术美感。

三、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

(一)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

“身教重于言教”,在小学合唱教学中,肢体语言是教师体现“身教”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合唱教学情境,将音乐知识、技术技巧等融入肢体语言中,让学生接收肢体语言的同时能够理解合唱作品的艺术价值,体会音乐作品的无尽魅力。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肢体语言的审美性,将仪表、仪态、举止动作与语言教授相结合,呈现出庄重、协调、亲切的教师形象,从而激发学生模仿、学习的积极性,在肢体语言中接受“身教”的引导,并形成参与合唱的热情。

(二)塑造音乐形象,提高学生对合唱作品的理解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的呈现更加抽象、更加个性化,因此,在合唱教學中,学生之间融合实现有效配合一直是教师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多停留在直观形象层面,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为学生塑造具体、生动、易于理解的艺术形象,让艺术形象成为学生个性化理解音乐的桥梁;同时增进合唱队员之间的沟通,结合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观点,建立信任与理解,进而在合唱中逐渐磨合,实现对音乐的想象与表达,提高合唱表现效果。

(三)设计肢体动作,达成师生交流的默契

人的内在情绪会在面部表情、眼神、手势中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肢体语言之所以成为人际沟通桥梁的重要原因。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计肢体动作,用肢体语言传递出对学生的教学要求,避免直接语言指导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让学生在师生无言的互动中建立默契,并强化学生观察和了解情感变化的能力。在合唱指导中,教师可以在指挥动作中加入一些特殊的语言成分,利用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引导学生配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合唱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指导效果。

(四)注重评价激励,增强学生的演唱信心

激励评价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的重要方式,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集体艺术的特点,对学生的合唱过程进行评价与鼓励,而在某些情况下,肢体语言相较于直接的语言评价激励更具效果。学生在教师的肢体语言中不仅能够接收到评价信息,更能够感知到教师的情感变化,并自觉反思合唱过程,发现合唱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自觉纠正,用更加丰富、勇敢的情感表达,呈现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演唱自信。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合唱教学中,肢体语言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突破合唱表现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合唱中的肢体语言运用,通过舞蹈、指挥、表演、律动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合唱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合唱表演的协调能力,提高合唱教学整体效果。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肢体重难点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