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

2019-09-10 09:49牟洪斌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3期
关键词:议题民生受众

牟洪斌

顾名思义,民生新闻就是关注民众生活、观照社会百态、反映民眾诉求的一种新闻范式。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民生新闻既是一种新闻形态,同时也表达了具有民本思想的新闻立场和新闻态度,是有别于时政类新闻、深受观众欢迎的新闻表现形式。

特别在融媒体环境下,媒介传播的广域化、内容交互的灵活性、用户选择的多样性,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区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因为其民众视角、内容特质、价值取向和地域接近性,决定了民生新闻依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媒体的深度融合深刻改变了电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样式。移动终端平台的交互性、开放性,更是颠覆了电视新闻单向发布、受众被动接收的传播格局。因此,做好融媒体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媒介平台,在选题策划、议题设置、表现形式、交流互动等方面出彩出新,以受众感兴趣的内容、符合大众审美的表现形式去赢得受众、吸附受众。

一、选题策划突出针对性

一般来讲,民生新闻应当具有平民化的报道视角,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内容,以及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民生新闻的选题策划要紧紧围绕本土化题材,在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基础上,把普通民众关心关注的热点、事件、现象、话题作为报道对象,围绕民生新闻特质,遵循融媒体生产和传播规律,对前期采访、后期制作、终端发布等环节,进行提前谋划和设定。

比如,对于市民比较敏感的水电气价格、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居民小区违法建设等问题,就要本着说明事理、分析解释、答疑释惑的报道出发点,对采访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前预判,通过采访相关人士、市民反映,对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依法依规、合情合理的分析报道。

在具体的采访报道中,仅凭一次报道、一个传播平台往往不能解决公众关心的所有问题,而且新闻发布后,也要通过互动平台、观众反馈、权威解答等方式,来进行延伸和深化,进而产生持续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的策划也要在报道过程上预设前期发布、后期反响、持续跟进等环节,从而延长民生新闻的报道链、影响链、作用链。在单条稿件策划时,要注重发挥电视媒介特长,在声画表现方面,做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满足融媒体背景下的多平台传播要求。

此外,电视民生新闻选题策划要敢于创新,在重大题材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等方面勇于探索。特别是要重点策划公众普遍关心的报道选题,尝试时政新闻民生化报道,侧重在实用性和服务性上面下工夫。在创新选题策划的同时,切忌迎合低俗、媚俗,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事件类、人物类、评述类题材要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和道德伦理价值,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议题设置体现实效性

议题设置这一概念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最早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换句话说,在大众传播中只要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就会使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那么,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中挑选出贴近民众生活、反映民众诉求的话题,同时能够便于新闻报道,并产生实际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必须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报、结果可期。在社会舆论环境、媒体发展格局、信息传播形态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科学设置民生新闻议题,既是主流媒体履行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媒体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议题设置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角度、报道语境和采访对象的选择。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议题设置不单纯是媒体内容生产,议题设置已经扩展到各种移动网络平台。大到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小到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社区居民的一般性诉求,都可以在媒体的新闻报道里面看到议题设置的影子。议题设置不同,新闻报道产生的效果就不相同,所以,新闻议题的设置必须围绕形成和影响舆论的目的,经过精心筛选谋划,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

面对激烈的全媒体竞争,电视民生新闻在议题设置上首先要处理好“小众”和“大众”、“微观”和“宏观”、“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关系。既要关注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凡人小事,又要重视关系公众利益、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百姓生存发展权益等大事。要站在民计民生的高度,对老百姓关心的就业、养老、教育、医保等话题予以重点关注,精心组织、选好角度,找准政策方针和群众诉求的契合点。

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和市民反映的诉求,要从“时、效、度”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以理性的态度仔细甄别,防止加深和激化矛盾。要讲求报道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主观、片面报道,既要反映市民意愿和呼声,又要力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正确引导舆论。

同时,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让记者走入社区街巷、乡村院落,收集大事小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增强媒体和受众的贴近性,搭建起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

三、优化节目价值量度

衡量一条新闻稿件的价值大小,主要看稿件的“重要性、关注度、接近性、信息量、影响力”等价值属性,作为民生新闻稿件,还要侧重考量它的时新性和趣味性。可以说,稿件的价值量度直接关系到整档新闻栏目的质量优劣和品位。

结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要求,电视民生新闻必须正视自身生产和传播特点,在节目架构、流程管理等方面扬长避短。按照“内容为王、时效为先、受众站位”的稿件和栏目理念实施价值评估,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采访、编排、制作等全部流程中去,从“报道角度、反应速度、内容广度和深度、人文温度”几个层面对稿件和栏目实行价值评估和实务要求。

常言道,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新闻报道角度把握得好不好、准不准,会对受众的关注度、参与度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角度应包含内容的接近性、报道方式的贴近性,以及记者看待问题、阐述观点的位置和立场。首先,新闻的内容距离普通百姓很近,事关大家的切身利益;其次,新闻表达方式亲和、接地气,富于故事化,老百姓愿意看、喜欢听;此外,新闻的内容对公众的生产生活能够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服务作用。

突发快反、抢占新闻第一落点,是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面对市场竞争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考量指标。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应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上积极作为,赢得报道的先声和先机。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获取第一手场景和背景素材,并通过记者出镜、采访当事人、现场同期声像等方式,对现场进行生动、全面地呈现,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在栏目编排上,要适应融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考虑到多屏传播的特性,实行单条稿件和线性播出版块分类编辑。在挖掘信息的广度、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温度上,发挥电视民生新闻的独特优势,注重时效性、关联性、递进式编排,最大程度地体现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报特点,从而增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多端传播增强参与互动

隨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媒体格局和新闻舆论生态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只有适应媒体生态的变局,依托技术和理念创新,迎接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才能在跨地域、跨时空的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赢得生存空间。

众所周之,媒体融合发展必将带来新闻生产组织形式、媒体资源要素的高效整合。媒体的新闻产品要产生影响力,首先是要具备传播力,只有产品到达受众终端,并为受众所接收和喜闻乐见,新闻产品才算实现了其完整的“产品”意义。因此,时下的媒体融合发展都提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就是要强调融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怎样才能做好多端传播呢?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除了要遵循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电视”和“民生”的优势,在内容生产和播出渠道上,兼顾多端平台受众,并根据受众的年龄结构、文化素养、趣味爱好等,对民生新闻进行个性化生成和加工,以利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传播,形成大屏小屏“共振”、多平台呼应,实现传播效应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具体来讲,在传统电视媒介进一步改进民生新闻播报方式,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和贴近性,叙事方式更亲民,表现手段更丰富,新闻内容更耐看、更“接地气”、“冒热气”。

在移动端,要根据新闻APP、微信、微博等平台特质,“量身定制”新闻短视频、H5等产品。遇到突发事件,要在移动终端第一时间发布,并集合文字、图片、动图、视频等视角符号,实施持续跟进播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现场图文视频直播,满足受众需求。

同时,要改变传统媒体自说自话、单向传播的惯性,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常态化开展“受众调查、话题征集、线索提供、报道反响”等交流互动,设置互动区域和版块,顺应群众关切、呼应受众诉求、畅通表达渠道,实现媒体和公众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民生新闻尽管面临互联网带来的强烈冲击,但其亲民性、实用性、接近性的特色,使得电视民生新闻仍然充满了旺盛的的生命力。

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从业者,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应无所作为。而是要强化互联网意识、融媒体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抓住媒体转型发展的契机,主动迎接媒体融合发展新变革,以丰富实用的内容生产和多元高效的传播,适应媒体融合新格局、拥抱媒体融合新时代。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议题民生受众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