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平
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使传播媒介变得更加多样,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元。新媒体环境下,信源不再被媒体垄断,人们通过“两微一端”便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观点,海量的信息,充斥着受众的眼球,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概念解析
(一)“把关人”的定义及发展
“把关人”(gatekeeping)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1947年在其著作《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的理论,卢因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某些‘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社会学中的“把关人”理论,在1950年被传播学者怀特引入到新闻传播学中。在怀特看来,大众媒体组织担当着现实“把关人”角色,在新闻报道中,大众媒体组织会对信息进行取舍加工,编辑处理过后的内容才会出现在受众的眼前。新闻的选择,新闻的把关,从媒体组织不自觉的行为,演变成有意的操作。从此,“把关人”理论进入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二)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角色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把关人”控制着哪些信息流向受众,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掌控具有主导性,当然,媒体的“把关人”并不是一个个体概念,而是集体的。
如上图所示,“把关人”角色具有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即编辑和记者。记者在采访前,通常会根据采访的需求对选题进行筛选报送,编辑再进行综合性筛选,选题选定,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会根据采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素材的选用,最终编辑还会根据报纸版面、新闻时长等具体情况,选定出具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舆论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从整个信息传播过程来看,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众传媒从业者相对于自媒体来说具有专业素养,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对新闻的把关比较严格,遵循着新闻专业主义。
科学的把关不仅能够限制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报道出现,还能够有效的引导舆论与构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二、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变化
(一)“把关人”角色的变化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更加多元,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大众传媒的“把关人”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两微一端广泛应用,受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把关人”角色发生着变化。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把关人”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篇新闻报道的完成,从选题、采访、加工、编辑、发布都经过记者、编辑等“把关人”的审核,信息得以有效发布。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界定变得模糊,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信息,受众不再单一地接收信息,信息源不再被传统媒体垄断,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逐渐弱化。大家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的搜索信息,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并且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平台发布信息,扮演着受众和传播者两个角色。
如图所示,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单一地接收信息,他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在网络传播中,信息在没有红绿灯、没有路障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迅速传播,“把关人”角色边缘化,人人都可以是“把关人”。
(二)“把关”难度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海量信息,快速、便捷地迎面而至,信息的把关难度与日俱增,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移动设备,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的发布信息,受众的角色不单只是信息接受的受众了。“把关人” 的角色也不仅仅只是信息的发布者了。
大量的信息充斥着受众的眼球,一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散布虚假信息,混淆受众视听,人云亦云。“把关人”角色弱化,传统传媒还没有来得及发声,一些不良信息便遍及互联网,形成不良言论,增加了“把关人”的把关难度。
把关难度的增加,仅凭传统媒介的把关,无法制止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处处设防的传统把关,在新媒体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互联网让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的把关,新媒体打破信息传播格局,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被削弱,大众媒体的话语权被分散,仅凭借传统的把关模式控制信息传播已无法净化互联网舆论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新思考
(一)促进“把关人”多元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把关难度增加,虚假新闻屡禁不止,要净化网络空间,就需要媒体人的“职业把关”、政府“终极把关”、网民“自我把关”等多元合力把关,才能构建和谐的言论空间。
互联网让信息的传播,使传统单一的舆论引导模式发生了变化,“把关人”角色不再只是传统的记者和编辑,他们有可能是一个公众号、一个抖音号、一个网红或是某个自媒体,新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让舆论引导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这些舆论引导者尽管只是一部分,但他们拥有着一众网友支持,对网络舆论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只有多元合力才能强化“把关人”角色的力量,多层次、多元化地对网络信息把关。新媒体作为舆论的扩大器,要净化舆论空间,就需要在各个领域培养“把关人”,在不良舆论问题爆发前,抢占舆论先机,各个领域的“把关人”疏导舆论,及时解决受众的疑惑。
(二)提升“把关人”监管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把关人”的话语权受到了冲击,信息源也不再被垄断。尽管如此,“把关人”的影响和作用,仍然是无可取代的。净化舆论空间,需要不断提升监管模式,变堵为疏,扼制不良舆论的发酵。
面对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政府、网民等要转换思维,充分利用好两微一端,迅速澄清事件,端正姿态,与网民平等沟通互动,正面处理问题;面对虚假新闻时,政府及时要发布权威的信息,并借助各个领域“把关人”的力量发布真相,舆情引导走向,让虚假新闻不攻自破。总的说来,“把关人”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带动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把关人”互动模式
新媒介环境下,媒体融合发展,赋予“把关人”更多角色,“把关人”不再仅仅对信息时效、真实性、客观性等把关,还要对独特性、多元性等把关。新环境下的“把关人”不仅要对信息进行解读、研判,还要与受众进行及时互动和引导。因此,如今“把关人”已经逐渐成为信息的互动者。
新一代的“把關人”拥有着多种角色,在收集信息过滤信息的同时还要解读信息,以及进入互动模式,与受众互动,通过互动掌握舆情的发展方向,通过大数据了解受众的阅读习惯。
四、总结
技术的革新,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介技术的普及,打破了传统的舆论格局,传播方式日新月异,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笔者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只有每一个人都承担起“把关人”的角色,互联网空间才会有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晓影.新媒体时代对“把关人”理论的新考量[J].新闻研究导刊, 2015(07).
[2] 胡正娥,李芃.网络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嬗变[J].新闻大学,1999(28-30).
[3] 田敏.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J].中国记者, 2016(11).
[4] 樊传果.“互联网+”时代网络治理模式构建研究[J]. 传媒,2017(17).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