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高
新闻生态和舆论场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H5、VR全景等,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获取资讯的渠道。因此,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人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个人经历、实地调研、资料查阅、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调研,并以《黔南日报》为例多视觉展现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做法和遇到的困惑,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路,为深入推进黔南州媒体融合发展抛砖引玉。
一、地方媒体融合发展的黔南实践
以黔南日报社为例,四年来成功创办市场化周刊;创办多个新媒体;介入影视动漫文化产业;探索发展户外媒体;组建黔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2018年,组建云黔南融媒体中心,实现了《黔南日报》与新媒体资源有效整合,推动共融共通,实现小队伍、高效率发展。去年,获得“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十大传播力地市党报”殊荣。
(一)在媒体融合方面
2016年以来,黔南日报社先后搭建“云黔南”全媒体平台,开通了“云黔南”网站、“云黔南APP”、“云黔南”和“山水黔南”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目前,全社拥有报、网、微、端、抖音等媒体平台,于2017年1月专门成立了黔南州云科技传媒公司,负责运营的黔南日报云黔南全媒体平台,包括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今日头条号、抖音媒体号、企鹅媒体号等,粉丝总数超过100万,是黔南州影响力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新媒体平台,也是目前黔南州唯一获得国家一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新媒体单位。
(二)在文化产业方面
由黔南日报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杭州专业团队制作的布依族智慧人物动漫剧《聪明的甲金》,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重点扶持项目,首期24集已播出并获“金猴奖”提名和贵州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故事图书也同步与读者见面。由黔南日报社融资拍摄的黔南本土题材电影《山那边有匹马》已公演,入围韩国大钟奖电影节“最佳外国优秀故事片”奖项,与《聪明的甲金》同获贵州省优秀文艺作品奖。另外,探索发展户外媒体,在全州12个县(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建设电子阅报栏200余块。
(三)在新闻业务方面
通过黔南各项重大活动实践练兵,围绕增强“四力”锻造更多新闻采编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全媒体中心已初步形成“一次采集,多元呈现”:一条新闻在《黔南日报》上刊发的同时,各新媒体按其属性和呈现方式及时推送。如2019年2月黔南州“两会”上,20余名融媒体记者齐上阵,黔南日报社统筹报纸、山水黔南微信号、黔南政能量抖音以及云黔南网、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号、头条号、企鹅号等全媒体平台,一周时间累计发稿300余篇(条)。报道形式多样,包括图文报道、动漫视频、街访视频、专访视频、H5、专题专栏、图解报告、数说两会等形式,总阅读量达60万+(不含报纸)。
二、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地方党报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主流。但调研发现,当前大多数地州市党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黔南日报社及各县市成立的融媒体中心也不例外,亟待在发展中加以破解。
(一)有简单叠加之嫌,没有做到真正相融
受体制机制影响和制约,“各买各的菜、各做各的饭”情形依然存在。把融合的重点放在报纸电子版、网站、官方微信、客户端上,虽然增加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但实质还是对原有新闻的重复发布,没有真正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没有生产出更多适应不同受众的产品。如长顺、荔波、都匀、贵定等县市跨出了媒体融合的铿锵步伐,但调研发现,除了办公场所和硬件设备有显著改观之外,在新闻产品采编播发方面,依然是“相加”大于“相融”。
(二)专业人才紧缺,引进培养跟不上發展所需
长期以来,地州市级媒体很难引进到熟悉新媒体发展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即使“引得来”也难“留得住”;加上没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激励机制作支撑,年轻人员成长缓慢,难以独当一面担当重任;现有人员年龄老化,很难适应新媒体的工作高强度、思维创新性,工作激情和效率不高。因此,按照黔南州现行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薪酬条件,远不能满足引进所需,自然形成传媒事业人力资源后劲不足。
(三)缺乏政策支持,文化产业项目难做大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缺乏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虽然中央、省委和州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很难落到实处。目前,黔南日报社正在探索与民营资本合作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包括传媒基地、民族旅游商品、动漫影视制作开发等,但是由于主要资金投入都是民营资本,报社仅用无形资产参与合作,因此所占股份相应较少,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目前由黔南日报社负责运营的“云黔南”平台及“山水黔南”等新媒体,由于缺少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在采编力量、网络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存在阻力,难以做大做强做出影响力。
三、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当前,必须增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以管理促融合、促发展,以“全媒体”的定位形成推动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
(一)明确思路,加强统筹规划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明确“四全媒体”定位基础上,着力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并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二是选择重点项目突破,以项目为抓手,由宣传部门牵头建立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库,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经营模式、技术研发等方面规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既各有特色,又全力整合。三是选择重点产品突破,要把生产适应不同受众阅读特点的新闻产品作为融合的着力点,立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特色和自身亮点,集中力量打造拳头产品,形成新型产品集群。
(二)坚持创新,增强内容优势
一是把传统媒体原创内容、权威信息、深度解读向新媒体倾斜,加上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资讯,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打好舆论主动仗。二是改进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遵循新媒体微传播、快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特点,进行网络表达创新,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三是创新内容生产机制,推进全媒体采编系统升级,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采编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三)主动作为,争取政策支持
一是抓住这场自上而下的媒体机构改革良机,打破体制机制的制约问题,即媒体融合由媒体机构内部转型的层面,正式上升至党委政府主导下的机构改革层面,为媒体深度融合注入内生动力。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尽快推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版权保护政策等,既从政策层面支持媒体融合发展,也为“全媒体+”的不断延伸提供参照;三是建议设立“媒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黔南州内媒体融合企业项目和有潜力的新媒体产品。
(四)培养人才,夯实队伍建设
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是打破常规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把“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的理念贯穿始终。二是对现有媒体从业人员分层分类开展系统培训,既要培训一线采编人员,又要培养媒体管理人员,老中青“传帮带”,打造小而精的融媒体团队。三是加快建设一支创意型新媒体内容生产人才队伍,善于应用新媒体平台大数据,实时敏锐地捕捉用户的关注点,引导和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相得益彰、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向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阔步迈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众声喧哗”中抢占舆论制高点,巩固舆论主阵地,共建全媒新格局。
(作者单位:黔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