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做中国人”幼教目的之特点与当代启示

2019-09-10 09:25赵厚勰白雪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陈鹤琴

赵厚勰 白雪

摘 要:陈鹤琴为儿童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特别是他确立的有关幼儿教育三大目的,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彰显着满满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陈鹤琴还设计出与此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以达其培育“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宗旨。在习近平开创新时代的感召下,在“办好学前教育”的目标指引下,我们回眸陈鹤琴“做中国人”的幼教思想,领悟其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对匡正社会一度流行的“媚外教育”的阶段性暗流和弊端,正本清源,回归本位,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陈鹤琴;做中国人;幼教目的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3-0023-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04

Abstract:Chen Heqin had dedicated his life to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especially established the three purpose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eing upright persons, being Chinese and being modern Chinese, fully displaying of his national feelings and noble spirit of patriotism. He also designed the course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to match with this so as to reach the purpose of “being modern Chinese”. In the inspiration by the New Era ushered by Xi Jinping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al of “running pre-school education”, looking back at Chen Heqin’s pre-school educational thought of “being Chinese” and comprehending its connotation and spiritual essence will make it having special historical and epoch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correct the once popular undercurrent and malpractice of “fawning on foreign education”, radically reform education and return to the natural standar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Chen Heqin; being Chinese; purpos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培養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是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教育界必须回应的核心问题。陈鹤琴批判传统的“死教育”,创设出一套适应幼儿成长的“活教育”体系,特意设计出“做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并设计了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学原则方法、训育途径、核心素养及其愿景希冀。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大政方针,但我们培养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再次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些社会上存在的崇洋媚外、服务国外的现象,正是缺乏民族“自信”的显露。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学习陈鹤琴“做中国人”的育人目的,并从中汲取启示和借鉴。

一、以培育“做中国人”为幼教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的起点、立足着力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依据与检验标准。陈鹤琴于1940年确定并实施“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1]884。他认为,这就是“活教育”的育人过程和途径方法;而“做人”特别是“做中国人”则为教育目的或目标,对教育过程和人才培养具有引领和统摄作用。要之,我们就其做中国人作进一步探析。

1.怎样“做人”

陈鹤琴注重少年儿童的“做人”教育问题,是源于陶行知对于“死教育”的批判,1939年,他在《小学教师》发刊词中指出:“‘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两句话,是他在十年前描写中国教育腐化的情形。这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到今天恐怕还是如此,或许更糟一些。”那么,我们怎样使这种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我们怎样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我们怎样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个问题,实在很重要!这个使命,实在很重大!”所以,“我们要教活书,要使儿童读活书,要使儿童对事物发生兴趣,自动学习。”[1]305

教育部门该怎样引导儿童“做人”?这个问题为什么置于幼教目的的首位?陈鹤琴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意思很明显。新中国幼教的目的,就是“为祖国培养健全的幼苗,使儿童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育”。人不仅是个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由此归结出做人的意义和人生目标。他说,人之所以异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所以,人就必定会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怎样正确而完好地建立起这种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而共同生活,通力合作以掌控自然、改造社会,使个人及全人类获得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为此活教育要讲“做人”,应当努力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得社会进步,人类的发展。由此可见,陈鹤琴提出的“做人”教育,就是教会儿童学习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共性和基本素养的培育,达己以达人,认识自己并融入群体以适应社会,并视其为幼教的起点和人生要扣好的第一粒扣子。

2.怎样“做中国人”

如若说“做人”是儿童教育的良好开端,那么“做中国人”就是幼教应确定的“政治方向”,它解决的是政治导向性、立场信仰性和国家民族性的大政方针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陈鹤琴把“做中国人”作为教育目的,一定有他独特的感悟和深刻的认知,即幼童教育必须结合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国特定的国情、中国长此以往的教育传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品质;而不是盲目地拉洋车卖洋货,依他国性的“买办教育”;更不是言之必言欧美的洋化教育,或是接受中国教育而后服务美国或其他国家。

陈鹤琴指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2]陈鹤琴“做中国人”就是要求从幼童开始,培育和养成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国土,并且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国家地位提高、兴旺发达。他设计并实施的“做中国人”的教育目的,充分体现和彰显他“活教育”的本土性、民族性和初心性特征,不忘本来,不忘初心,不忘本源,尽心孝敬祖国母亲,尽忠奉献于自己国家;而不是充当“候鸟式”的机会主义者或实用主义者,有利而为,无利或担当时就逃之夭夭,甚至站在国家的对立面或充当反动势力的帮凶,心甘情愿当“二鬼子”或“买办”而坑害中华民族和自己的同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怎样“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在论述“做中国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的幼童教育目的,以突显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问题。即在科学民主为潮流的时代环境中,“活教育”的目的是在承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基础上,对于那些与现时代不相容的国民性弱点及其落伍的教育观念予以更新改造,以使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成为具有科学头脑和民族思想的人,以此有别于固守传统,迂腐僵化之人,使他们不仅呈递传统而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可以屹立潮头而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陈鹤琴说:“我们现在不要一般顺民式的儿童。我们要有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3]在五四运动感召下,科学民主起到了文化启蒙作用,而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的使命还未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还处在内忧外患的动荡之中,时代呼唤时代豪杰和时代英雄的涌现,拯救中国之命运。他设计的活教育就是要培育有担当和使命感的中国人,有能力素养和奉献为国的现代中国人。1941年,他在《松林中新生的幼师》中指出,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有健全的身体、自动的能力、创造的思想、生产的技术、服务的精神”[4]。到1944年,他详细地分析论述了“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1)要有健全的身体;(2)要有建设的能力;(3)要有创造的能力;(4)要有合作的精神;(5)要有服务的精神[5]。

我们以透视的眼光审视陈鹤琴的“做中国人”幼教思想,他是以一贯倡导的“活教育”为依托,论及“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三个紧密相连的培育“三人”目标的三个立足点或支撑点,三点贯通,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落实于培养“做中国人”的伟大教育实践过程中。因为只有培养“做中国人”的教育才是中国的教育,才是中国的幼儿教育,才能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这充分看出,陈鹤琴在当时已经洞察到教育的弊端,“死教育”“洋教育”“洋奴教育”等均不切合中国教育的实际,中国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一代“做中国人”的教育,而不是自我标榜的所谓的其他什么教育。

二、“做中国人”幼教目的的特点

陈鹤琴确立幼教目的时特意倡导“做中国人”作为三大目的之一,而且置于中心地位和环节,这其中肯定蕴涵着他特定的蕴意。那么,设定“做中国人”的幼教目的又有何特征或特点?通观陈鹤琴“做中国人”的幼教目的,我们认为包含着固本性、民族性、实证性、推及性等特征。为此,我们逐一进行简析。

1.幼教目的之固本性

仁者见仁,英雄所见略同。陶行知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陈鹤琴的幼教思想深受陶行知思想的影响和感染,立足国家层面的视角形成了他的“活教育”思想,提出“活教育”的三大目的,认为幼教是固国之本和建国之基。他在《儿童期之意义》中说:“就是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语言,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6]60他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中指出:“儿童是国家的幼苗,明日国家的一切建设事业需要今日的儿童来完成,来发展。”“儿童是新中国的幼苗,那么幼稚园就是培养幼苗的苗床,其任务实在是伟大而艰巨的。因此,做幼稚园教师的人,应该要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务必要使生长在这一个苗床里的幼苗,能够生长得很茁壮。”同时他还强调:“要认识幼稚园是解放妇女的桥梁,是改造家庭教育的助手,要了解和精通幼教业务,要了解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儿童品格的重要因素。”[1]143-144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陈鹤琴同样意识到少年儿童是中国明天的希望和未来,幼稚园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培育未来人才的苗床。

2.幼教目的之民族性

陈鹤琴提出“做中国人”的幼教目的,就是基于中国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愫而设定的。就是说,必须从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就奠定坚实的民族主义情怀和国家观念,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他指出:“要培育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国旗、爱毛主席、爱人民解放军以及国际友爱,憎恨祖国的敌人的意识。培育儿童的‘爱感’和‘憎恨’,是要从小时便开始的。做幼稚园教师的要指导儿童明辨是非,知所‘爱’也知所‘憎’。譬如爱祖国,就不仅仅是爱新中国,凡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爱。而对于压迫剥削弱小人民的帝国主义,就应该表示憎恨。”陈鹤琴归结说:“我们可以知道,要贯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一定要憎恨祖国的敌人,这样的‘爱’才能更明确,更彻底,更有力量。”[1]147-148陈鹤琴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表述,与今天比较虽然存在时空和语言差异,但究其精神實质并没有本质差异,热爱祖国和憎恨敌人恰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我们今天这方面的教育似乎存在偏颇,好像是形势“一派大好”而皆为朋友没有敌人,这不符合哲学理念和客观存在。透过陈鹤琴幼稚教育的民族性特点,我们思索颇多而心情难以平静。

3.幼教目的之实证性

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陈鹤琴幼教思想的突出特征还体现在实证性上,他自己特别注重实地取证、调查研究和教育实验,在获取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再上升至理论层面。譬如,他在《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里以天为时间单位,较为连续地记载了从第1天到807天的反应与活动情况。在《儿童身体之发展》中,对生长中的途径、身长、体重、牙齿均作了记录,对感觉发展的视力、听觉、触觉、也作了详细记载。在《一个儿童动作的发展》中,他对口的动作、头的动作、手的动作、臂的动作、坐的动作、立的动作、爬的动作、足的动作、走的动作、跳的动作、腿的动作,以先后顺序并以天为单位记录下来。还对模仿、暗示感受性、游戏、玩具、好奇心、惧怕、哭与动作的抑制、知识、学习、语言、美感、绘画、思想、男女差异、特殊儿童教育、幼儿研究历史等均作了认真细致的观察、记录和研究。在“学习”环节中他强调:“所以儿童凡做事读书务必随时使之知道做事读书的结果,否则少兴趣少注意,进步也就少了。”[6]306他还说,他的主张是“师范教育一定要实验”。为何他那么注重实证性幼稚教育?那是因为“我国自倡行新教育以来,迄今已四十多年,而学制时常变更。例如师范教育学制,忽而独立,忽而合并,忽而效法,忽而仿日,忽而五年制,忽而六年制、三年制”[1]643。陈鹤琴就是试图通过实证摆脱“仪他国型”的幼儿教育体系,构建适合国情的中国幼教理论体系,培育儿童“做中国人”。

4.幼教目的之推及性

幼教的启蒙延及一个人一生,是奠定人生“三观”的坚实基础,甚至会波及家庭、社会和国家。陈鹤琴在《怎样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中指出:“教育儿童分配玩具时要相互谦让,学会合作互助;教育儿童敬爱父母和尊敬师长,这是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起点;教育儿童具有服从性和纪律性,培养其服从真理、服从集体、自觉服从纪律;培养儿童的毅力、坚韧力、忍耐力,勤劳、勇敢、朴实的品质,建立起自觉的纪律性。”[1]147因为这些良好品质的萌芽不仅是延续人生优良品行的基石,而且会推及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

陈鹤琴在《苏联的幼儿教育》一文中论及其特点时指出:“(1)国家认为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凡是儿童,都有受国家教育养护的机会。不像别的国家,把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一种私人事业或慈善事业。(2)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最主要的目标。(3)从集体生活中培养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公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种种基本道德。(4)苏联的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解放妇女,减少儿童的死亡率,增进儿童的幸福,并且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幼苗,立下一个健全有力的基础。”[1]134陈鹤琴介绍苏联幼教的特点,一是为了借鉴其经验,二是使国人明确幼教的重大意义是推及社会和国家,影响民族未来的伟大事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托儿”教育而已。

陈鹤琴幼教目的之特性,我们归结为以上四个方面,不局限于此,主要是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初步梳理,以达抛砖引玉之效和评判审视之用。

三、“做中国人”幼教目的之启示

陈鹤琴倡行以“做中国人”为幼教目的的教育思想与主张,对于我国今天的学前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总任务有什么借鉴之处?对于目前急需扩张的学前教育提供了哪些启示?我们又该怎样从其幼教目的中汲取精神营养?基于此,我们作以简要阐述。

1.以爱国主义奠定树人根基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开大学时指出:“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他特别赞赏南开老校长张伯苓1935年开学三问:你像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回归本课题主人翁陈鹤琴,他确立的“做中国人”幼教目的,与南开老校长张伯苓的“张氏三问”如出一辙,与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一脉相承,都是着意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报效国家和人民。无论时空怎样变化,爱国主义这个民族主题永远不会改变,爱国主义在青少年德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立德树人的前提与根基,在现时代中尤为凸显和重要。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培育服務于中国人的一代还是培育服务于外国人的一代,这个问题需要追问一下和到了全体国人反思的时候了。

2.以民族主义唤起责任意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陈鹤琴设定“做中国人”的幼教目的[1]167,就是要唤起青少年和幼儿的责任担当意识,自觉服务于吾国吾民,而不是远渡重洋或背离祖国去为他国效力。近代以来,有多少远洋留学而学成归国报效国家的华夏儿女,政治家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科学家以钱学森、黄大年为代表,这些为中华崛起而奉献一切的民族精英,就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家贫出孝子,乱世显忠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都是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陈鹤琴提出“做中国人”的幼教理念,正是针对我国部分“崇洋媚外”和“唯美是从”的教育弊端而设定的。我们倡导具有国际主义情怀,但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站在中国的对立面而为虎作伥的行为。

3.以理性主义培育爱国情怀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哲学三问使人反省与清明。西方文化的精华包含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基督教文化,其中与本文关联的理性主义,我们应该拎出来着重阐述。西方理性主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尊重客观事实与公理;(2)坚持和承认因果关系;(3)处事不盲从、不迷信[7]。陈鹤琴在“做中国人”的幼教思想中,就坚持了中国人千百年来遵守的传统,即我是炎黄子孙,我是中国人;所以我要热爱我的祖国,建设我的家园;无论是西风东渐或是北风南吹,我不迷失方向,不盲目追风,坚定做我的中国人。为此,我们在教育幼童乃至青少年一代时,要明确我们的根在哪里,适宜我们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在哪里,而不是做飘摇不定的“墙头草”和“腹中空”芦苇。必须教育孩子坚定地做具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努力学习,为建设伟大而富强的祖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4.以生活教育养成适应能力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设置了17条原则[1]635-697,譬如让儿童自己去做,让儿童自己去想,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用比赛的方法增进学习效率,替代教学法、教学游戏化和故事化等,注重引导幼童了解自然与社会,学习掌握生活技能和经验,以培育其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儿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完全吻合: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儿童就应该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学习生存和生活技能。毛泽东提出要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习近平鼓励青年人以“梅花香自寒苦来”磨砺意志。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读书重要,生活教育则更加重要,因为只有适应国情且具有生活能力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成人成才,才能接地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服务国家和社会。

5.以劳动教育培育生存能力

针对当前青少年儿童劳动观念淡漠和劳动能力削弱的现状,教育部协调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一切。培育青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必须从劳动教育着手,使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勤奋学习,为复兴作好准备,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设施[8]。爱国爱党爱民,首先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确立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前提。陈鹤琴在《幼稚园的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力所能及的劳动课,如整理庭院、唱种瓜歌、大扫除、种瓜、请客招待等,并制定了《幼稚生生活历》,对儿童学习生活进行规范引导,以培养幼童的各项劳动本领。所以,我们认为,陈鹤琴的“做中国人”幼教思想,其旨意在于培育青少年儿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以此安身立命,用自身的力量热爱生活,热爱本土,热爱祖国,奉献一生。

综上所述,我们力求问题导入,针对目前“做中国人”幼教目的方面出现的偏颇,以陈鹤琴幼教思想诊治其病症病害,从孩子心灵深处培育其赤子情怀、爱国热情、报国之志,克服目前部分言必“美欧”教必“外语”的奇怪现象,借鉴其精神实质和幼教精髓。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西游记》歌词为全党全国人民鼓劲,“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为此,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育才储才,源头抓起,源头谋划,正本清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新时代中国幼教的一份奉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2]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300.

[3]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883.

[4]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6.

[5] 张凤琴.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陈鹤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7-168.

[6]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出版社,1983.

[7] 陈晴,喻本伐.理性主义与青年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4(10):72-74.

[8]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9-350.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陈鹤琴
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研究及其启示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发
陈鹤琴的经验观及其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陈鹤琴家庭教育观及对当代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运用《家庭教育》思想对待孩子犯错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