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艳
摘 要:音乐对一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操的陶冶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从学生时期,就开始进行启蒙教育,不断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至关重要,在学生阶段是飞速成长的时期,其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迅速成长,心理发展则是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音乐教育心理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且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使教学效果能够显著得到提升,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欣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提出,教师已经不再是教育的主体,而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不断地通过创新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音乐课程的教学上亦是在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念也不断被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其和音乐教育联系起来,让音乐欣赏的课程变得多姿多彩,进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1],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展开教育,发觉培养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起到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2]。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相比较于成年人来说,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其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很容易丧失兴趣,产生厌倦,不能充分的调动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而音乐教育心理就可以在就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及时做调整,从心理层面提升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结合音乐欣赏的内容,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2]。此外,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引入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通过记忆和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律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
1、音乐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一件事物产生兴趣,他就会不断地接触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强烈的推动作用,而学生的心智能力等各方面相对来说不够成熟,对于一些事物的兴趣持久性和稳定性都相对较差[3],且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音乐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然后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能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4]。音乐中比较强的律动能夠让学生跟随者音乐的起伏而律动,鲜明的节拍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肢体运动,从而引起学生对于音乐的共鸣[3]。并且这种节奏与记忆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达到维护和稳定学生的兴趣的效果,使学生对音乐欣赏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爱,并体验音乐带来的多种形式的美感体验。
2、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乐感
音乐本身是人类情感的传递,音乐学习也都是先聆听,然后用心去体验感悟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这种美感的体验是其他学科知识所不具有的,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聆听者,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魅力,陶冶情操。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但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去聆听,学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尊重学生心里真实的声音,让学生真正的沉浸其中[2-3]。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简单机械的让学生去感受,不是学生真正体会出来的感受。这种机械的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内心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是过于模式化的,不能真正的得到提高,渐渐的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消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学会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理解他们对于音乐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完全的沉浸在某一段音乐中,教师应该避免去打扰学生,而是让他们沉浸其中,慢慢的去感受,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印象和理解[5]。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作用,逐渐地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而音乐不是具体形象的东西,因此,教师就应该更加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音乐乐感的提升。
3、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对于学习音乐大的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采取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不断的进行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发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断的得到提升,然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到美感[4-5]。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即是在音乐教育心里学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出的新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并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也是新课标发展迫切需要的改革。音乐课主要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心存在的音乐意识,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学习音乐,更是满足学生本能的需求。我们坚信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指导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会使音乐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音乐课堂一定会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郎启训.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探析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大舞台,2014(2):7-8.
[2]赵娣.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北方音乐,2017(15):231-231.
[3]马菁菁.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音乐欣赏之方法[J].北方音乐,2017,37(37):216.
[4]陈磊.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53):188-189.
[5]唐飞飞.浅谈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时代:理论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