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戏剧自明代开始逐渐兴盛,到了清代更是戏剧创作的鼎盛时期。20世纪以来对于湖南戏剧的研究与日俱增,但不少成果都集中于清代湖南戏剧和湖南戏剧历史源流的考证与研究,缺乏对于明代初始阶段湖南戏剧的研究,而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明代湖南戏剧研究成果大多是专题性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关键词:明代;湖南戏剧;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周汨(1995-),女,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2
湖南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巫文化根基深厚,戏曲演出活动也十分频繁,但文人的戏剧创作到明代以后才逐步兴盛。
关于湖南古典戏剧研究的文献,最早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其中言及屈原依沅湘间“歌乐鼓舞”而创作《九歌》之事。唐代刘禹锡《竹枝词引》转引之,以证唐代荆楚歌舞艺术流行的渊源。历代史书与地方志,亦多有记载。如《旧唐书·崔慎由传》与《新唐书·崔慎由传》皆记有湖南流行傀儡戏的情况。而湖南各地地方志对各地流行的皮影戏、傀儡戏、傩戏等均有记载,一些地方志中也对湖南戏剧作家作品有介绍。
当代专门研究明代湖南戏剧的作品还未见出版,但有一些专门研究湖南戏剧作家作品、湖南地方戏等内容的论文发表,还有一些不以湖南戏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与论文,其中也涉及到湖南戏剧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明代湖南戏剧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明代湖南戏剧作家作品的研究。在刘奇玉的《许潮及其<泰和记>》中就对明代湖南戏剧作家许潮及其作品《泰和记》进行了详细研究,从《泰和记》的各剧目中重点分析其思想主题与艺术成就。作者认为《泰和记》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有三类,一是抒发自己坎坷人生,怀才不遇的感慨;二是对社会某些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三是表达自己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向往,作者还指出《泰和记》的艺术成就十分重要,其中最大的成就是从结构、演唱体制、套曲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彻底打破元杂剧体制,对杂剧体制进行全面革新。在《许潮及其<泰和记>》中,作者清晰地梳理出《泰和记》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与作者的个人情趣相照应以及其突破性的艺术价值,对于许潮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龙华的专著《湖南戏曲史稿》比较详尽完备地记载了明代湖南戏剧作家与作品。此专著对于许潮的生平进行考证,探讨其作品《泰和记》、《兰亭会》、《写风情》和《公孙丑东郭息忿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与思想主题;考辨明清之际的戏剧作家黄周星的籍贯名号、卒年卒地等极具争议的问题,除此之外,也同样研究了黄周星的作品《人天乐》的思想意义与社会理想,最后总述其曲论与剧作的特色。龙华的《湖南戏曲史稿》在具体分析湖南戏剧作家作品的同时,将其放入整个中国戏剧创作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就创作的内容与时代背景的联系进行论述,指出许潮、王夫之等作家从历史中取材来表达个人理想,反映现实生活,充满时代气息。而在潘树广的《明遗民黄周星及其“佚曲”》中,则着重以两部分论述,一是考述黄周星的生平;二是对黄周星的剧作《试官述怀》与《惜花报》进行查考,认为剧作尚存,并简略分析其主要内容与艺术价值。学术界对黄周星在戏曲方面的研究很少,作者以黄周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考证其作品存佚问题,最终认为《试官述怀》与《惜花报》均存于《夏为堂集》之中,且给予书影的有力例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寻霖的《明清湖南戏曲作家和戏曲刻书》中也记载了明清湖南戏曲作家的生平简介,包括许潮、龙膺、李逢时等,明代湖南戏曲作家的名目、剧作以及生平都一目了然。
第二,对明代湖南戏剧的创作的研究。在刘奇玉与李建武的《明代湖南戏剧创作浅论》中,以许潮、龙膺、李九标三位明代湖南戏剧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创作特点,以此为代表,认为明代湖南戏剧创作的特点大致有三点:第一,在思想内容方面,题材集中且单一,大多数为脱离社会现实的抒怀之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表现文人雅士的风雅情趣和心中怨愤,流露出消极颓废的情绪;第二,在创作人数、作品数量,或者戏剧理论研究方面,与江浙地区相比,江浙一带名家辈出,而湖南戏剧创作尚处于兴起阶段,缺乏大家名作。但许潮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清代湖南戏剧的繁荣,黄周星、王夫子、张九锁、杨恩寿等戏剧家作品纷呈,形成了湖南戏苑群芳竞艳的景象。第三,从整个戏剧发展史来看,明代湖南戏剧思想价值不高,舞台艺术性不强,缺乏本色当行作品,未引起戏剧界的足够的重视,但许潮对杂剧体制的全面革新,对后世戏剧,包括杂剧、传奇和清代地方戏都不无影响,奠定了明代湖南戏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其二,同江浙一带相比,无论是创作人数、作品数量,还是戏剧理论研究,江浙一帶名家辈出,而湖南戏剧创作尚处于兴起阶段,缺乏大家名作。但许潮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清代湖南戏剧的繁荣,黄周星、王夫子、张九锁、杨恩寿等戏剧家作品纷呈,形成了湖南戏苑群芳竞艳的景象。其三,从整个戏剧发展史来看,明代湖南戏剧思想价值不高,舞台艺术性不强,缺乏本色当行作品,未引起戏剧界的足够的重视,但许潮对杂剧体制的全面革新,对后世戏剧,包括杂剧、传奇和清代地方戏都不无影响,奠定了明代湖南戏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龙华的《湖南戏曲史稿》则分别探讨许潮、龙膺的戏剧创作理论。以作品为例证,认为许潮有许多剧本创作都表现了其颓废消极的态度,缺乏社会意义,多为遣兴之作。但有些剧本讽刺了险恶的世态人情,流露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也有的对于古代著名人物的高尚品德加以歌颂,描写了青年男女对于反礼教的爱情的热烈追求,还有的对下层民众的生活遭遇表示出同情的态度,这些作品有着一定的思想价值,在艺术上具有特色,结构紧凑,情节集中,故事性强,语言流畅,在较长时间里流行于戏台,有戏剧演出的艺术效果。而作者认为明代戏曲作家龙膺的传奇创作,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其戏剧观点是要求文辞工雅,严于青律,提倡“先务明腔,次要识谱,终贵审音”之说,且龙膺的传奇创作表忠奖义,典雅骈俪,在当时得到吕天成、王世贞的较高评价,但仍有缺陷,以致流传不广,湮没无闻。
第三,对明代湖南声腔、剧种发展的研究。在龙华的《湖南戏曲史稿》的第九章“历史悠久的高腔”中主要研究明代弋阳腔在湖南的传播与发展,并逐步形成湖南高腔的过程。作者认为弋阳腔大致萌芽于元末明初的江西地区,明代成化之后,开始在各地传播,因此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弋阳腔也在湖南流行。明代中叶以后,弋阳腔在湖南更为盛行,由弋阳腔演变发展而来的青阳腔也在湖南流行。弋阳腔和青阳腔不仅在民间广为传唱,而且可以为封建士大夫聚会作承应演出。出乎封建阶级美学思想的传统偏见,在文人学士眼中,这种由民间兴起的地方戏曲是没有地位的,但恰是这类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民间戏曲,却是最有活力与生命力的。《湖南戏曲史稿》十分详细地梳理了湖南戲剧的声腔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研究,脉络清晰,材料详尽,使人信服,对于研究整个湖南戏剧发展历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还有一些有关湖南声腔研究的论文,如许艳文、杨万欢的《明清湘昆发展概貌考略》着重对明清时期昆腔传入湖南的途径并在湖南传播发展的条件进行考证。概括性地将明清湘昆传播发展的条件进行探析,对于研究昆腔在湖南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又如范正明的《湘剧昆腔浅探》,第一考辨低牌子与昆腔的区别,认为低牌子与昆曲同源异流,是两种不同的声腔。第二探讨昆腔进入湘剧的时间与途径,作者根据史料,认为昆腔在明万历三十二年前后就传播到了湖南,进入了湘剧。其入湘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随着在职或致仕官员传到湖南;二是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省际之间的商业交流昌盛,昆腔因此得以传播;三是成建制的昆班从北京南下湖南。此外,封藩的诸王府,如长沙吉王、常德荣王、衡阳桂王等王府戏曲兴盛,亦是昆腔进入湖南重要要渠道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于明代湖南剧种研究的论文。如李跃忠的《湖南纸影戏历史及纸影雕制工艺简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多方考察湖南影戏的形成时间最晚为明末清初,再以此推出湖南纸影戏的形成与发展,最后简析纸影的雕制工艺。在龙开义的《湖南民间皮影戏研究》中,从湖南民间皮影戏略史、湖南民间皮影戏与湖南民间宗教俗信,以及湖南民间皮影戏的剧本形制与表演三个大方面进行探讨。
第四,对明代湖南演剧的研究。在李跃忠的《湘南宗祠演剧的剧目选择特点简论》中,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剧目的选择主要歌颂祖先、祈福禳灾以及教化子嗣。第一开场例戏一般选择剧目《天官赐福》;第二正戏剧目多选择历史上与本族同姓名人的戏,又以同姓的帝王将相故事为主;第三剧中情节与请戏事由吻合;第四选择具有驱邪功能的仪式性剧目;第五所演出的剧目以儒家思想教化宗族后代。由此得出,湘南宗祠演剧剧目的选择,一是为了祭奠先祖、追养继孝,二则体现了祈求祖先福佑子嗣发达、人丁兴旺的诉求。此篇论文简要论述了明代中后期以来湘南宗祠演剧剧目选择的特点,角度新颖独特,以湘南宗祠演剧的剧目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此前尚未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再如齐静的《会馆演剧研究》中部分章节提到了湖南会馆与演剧的发展,同时以湖南湘潭与长沙等地的会馆、戏台为例,阐述了明清时期湖南会馆数量之多,演剧活动之频繁,还提出湖南的会馆演剧大多以湖南地方戏为主。虽然此篇论文旨在会馆演剧的综合考察,但依然在具体论述中分析了明清时期湖南地区会馆演剧的特点与发展过程,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以上对明代湖南戏剧研究情况作了大致论述。从中可以看到,目前有关明代湖南戏剧的研究成果多是专题性的,而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几乎还没有人对此作过宏观、总体、系统 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现在的研究情况看,还缺乏精湛的分析和系统的考察。只要研究者们共同努力,对于明代湖南戏剧的研究一定会出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龙华.湖南戏曲史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2]潘树广.明遗民黄周星及其“佚曲”[J].文学遗产,2001(02).
[3]龙开义.湖南民间皮影戏研究[D].湘潭大学,2003.
[3]刘奇玉.许潮及其《泰和记》[J].贵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4]刘奇玉,李建武.明代湖南戏剧创作浅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5]李连生.明代弋阳腔研究[D].河北大学,2003.
[6]许艳文,杨万欢.明清湘昆发展概貌考略[J].艺术晨家,2004(04).
[7]寻霖.明清湖南戏曲作家和戏曲刻书[J].艺海,2004(05).
[8]齐静.会馆演剧研究[D].南京大学,2011.
[9]范正明.湘剧昆腔浅探[J].理论与创作,2011(04).
[10]李跃忠.湖南纸影戏历史及纸影雕制工艺简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4).
[11]李跃忠.湘南宗祠演剧的剧目选择特点简论[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