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柏良
摘要:案例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课程教学弥补了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开拓了个人视野。在案例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与热情,为案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笔者总结了自己多年高校案例课程教学及师生互动的经验得失,希望为高校案例课程的推广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案例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经验总结
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下,学生置身于课程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实际成为了教学的主体。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成为高校和教师的普遍共识。在此背景下,案例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案例课程会使用特定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进行观点的互动与交流,通过不同思想、观点和经验的相互碰撞来启迪思维,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观点表达的能力。
在案例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间互动与交流的有效性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巨大。笔者一直负责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教学工作,课程采用了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但并没有完全取消讲授,部分理论内容讲解和案例介绍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讲授部分的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40%。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几个问题或观点进行思考或小组讨论,得出自己或是小组的意见,全班同学一起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学生在表达自己论点和论据的同时,也聆听了别人的想法,并可以适时提出质疑,现场辩论。每一学期结课时,笔者都会请全班同学在各自结课报告中发表对该课程的看法和建议,以便后期查漏补缺,优化、完善课程设计。根据多年案例课程教学经历,结合与学生的日常互动及学生期末反馈情况,笔者总结了高校案例课程教学及师生互动的相关经验。
一、合理课程考核方案的激励作用
案例课程开始时,由于学生对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熟悉和适应,对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可能持怀疑或否定态度,随着案例课程的逐渐开展,学生的态度会从开始的怀疑、紧张逐渐转变为接受、适应。[1]教师需要关注并缓解学生对教学模式转变产生的抵触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考核方案,加快学生的适应过程。比如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讨论、观点表述部分的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把学生推出“舒适区”,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参与中有收获感和成功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二、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
班级中的每个同学在性格、经历和能力上都存在差异,教师需尊重和肯定每个同学的个性和差异,发现和欣赏每个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与学生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肯定、激励和赞扬每一个同学,而不是抓住学生的短板小题大做。[2]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理解与鼓励,正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特点与其观点,做一个好的聆听者,并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正向行为过程和结果给予认可和鼓励,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予以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心理满足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经常与学生沟通,弥补教学设计的不足
案例课程教學的教学设计、互动方式等并非一成不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根据日常案例教学实施效果、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课堂整体设计,以满足学生学习和课程教学的需要。这需要教师经常性的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听取学生的意见。笔者发现,学生在结课时提交的结课报告中提及的课程不足都直指要害,一针见血,提出的建议都十分中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并未把自己对课程改进的想法告诉教师,而是选择了沉默。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仅限于课堂内容,关于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交流较少。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咨询、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意见,平等交流,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查漏补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四、关注时事,设置开放性问题
案例教学中的各类案例,虽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往往距今久远,与现实脱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于课本中的案例,学生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事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介绍课本案例之外,应该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时事案例进行介绍,作为对课程内容的扩充和革新,调动起学生对案例学习与课堂互动的兴趣。除此之外,由于案例主体、发生过程和结果的确定性,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应尽量避免设置有准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应以自由度更高的,没有准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为主,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不断思考、探索,让学生有机会聆听、清晰自己的看法,离开限制性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循环,去寻找新的可能性,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走近学生,面对面平等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局限于三尺讲台,与学生存在距离。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频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师生间是平等公平的互动。这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交流过程中,要走近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佩戴无绳麦克风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和学生像朋友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聆听学生观点,而不只是站在讲台上。在拉近与学生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座位靠后或是位于角落的学生误以为教师不关注自己,不愿参与课堂互动等情况的发生,为案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高校案例课程的开展及课堂师生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案例课程教师需要努力克服教学环境的限制,通过完善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平等公平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创新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为学生的日后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