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英 于蕾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传统核心价值理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优秀传统,当代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思想底蕴和时代特征,对发挥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底蕴;时代特征
[作者简介] 孙兰英,法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蕾,天津城建大学研究生处。
价值观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个国家或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习近平强调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民心、兴文育人、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力量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传统核心价值理念,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传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凝练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仁”“义”“中”“和”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与至高的思想境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他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仁”所表达的核心价值即爱人,倡导友善爱人的价值观点反映到政治层面,就是“仁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广施“仁爱”“仁政”于民,“仁政”是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孟子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将关心爱护百姓置于首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认为“仁爱”是崇高美好的道德境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品质。“信义”是传统文化所极力倡导的人生追求。“信”的内涵是重视承诺,也就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子强调:“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要待人诚恳,忠诚厚道,以“信”和“诚意”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孔子还把是否重“义”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更是将“舍生取义”作为君子的高尚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和谐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万物和谐一致的朴素世界观。“以和为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则不必盲目顺从对方;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为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以和为贵”对于我们今天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构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至德”,强调为人处世应该保持恰到好处的尺度,“允执其中”也成为一种人生智慧。“中庸”意在提醒人们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中正平和、恰到好处。
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爱”“信义”“和谐”“中庸”等价值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凝练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滋养。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的价值理念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与社会风气;重“信义”、守规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和谐”价值理念为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启示与指导。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吸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向世界阐释和表达中国崇尚“和平”的外交理念。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前进,以“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作为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原则,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弘扬与升华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孜孜不倦的实践创新,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两个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特点,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始终贯穿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始终,成为党百年浴血奋斗、初心不改、赓续绵延的核心价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核心价值观逐步被全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自觉将自身的价值观融入近代以来我国两大历史任务之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使党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在这一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对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6]为此,我们党从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在全国广泛展开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人民子弟兵雷锋等。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又将自身的价值追求写在社会主义旗帜之上,使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目标和道德准则。改革开放后,我国實现了工作重心转移,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党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融入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8]10,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8]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8]20。党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懈怠,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触摸得到的福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让亿万人民群众在奋斗新时代、创造新生活中汲取动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1]163要抓住各种庆典节日的时机,利用各种集会活动的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165。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寄托,有同这个时代相契合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诠释。他指出:在当代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168-1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指引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
三、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精神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握好改革创新的精髓要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改革创新成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有力武器和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在实践中锤炼出“敢为天下先”的井冈山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在革命精神的激励指导下,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在社会治理和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市场效率、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谐美丽等新的价值观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的关键时期,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基础上凝练提出的,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适应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发展要求,成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价值支撑。
四、 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资源
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和价值共识,是凝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思想资源。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和价值共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和代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理想、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发展、社会治理的共同价值原则。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都离不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和价值共识的吸收与借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积极吸纳和传承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和价值共识,才能繁荣兴旺、发展进步。正如习近平所说:“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9]邓小平也曾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7]37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阐述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他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258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才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加强合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有开放心态、宽广胸襟、历史视野、世界眼光。“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10]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理论和道路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防止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内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发展道路、独特的价值观念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思想内核,为全党全社会提供恒久的道德准则和基本规范,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价值观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指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1]168在谈到“五四精神”时,他又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1]167-168习近平的这些论述蕴含着极为深刻的辩证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形成的,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观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继往开来的关系,因此要将这种“历史延续性”和“时代特征”统一起来,并通过一代代中华儿女继承弘扬。正因如此,在参加2013年全国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曾经称赞,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已积淀的各种先进价值观而凝练提出的,是这些先进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既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和创新,又实现了文化的互学互鉴互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特征。因此,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及其优良传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索,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显示出强大生机活力,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撑。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163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之树长青,体现其开放性、包容性和丰富性,必须要增强“中国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资源,积极塑造新时代的文化样态和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价值理想与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叶小文.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J].理论前沿,2005(15):8.
[3]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4]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國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23(2).
[10] 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1).
[11] 廖言.为梦想铸魂[N].人民日报,2013-0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