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材文本多角度阅读泛论

2019-09-10 05:43潘秉键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1期
关键词:问题引导核心素养

潘秉键

摘  要:定编课程标准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向,给多角度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本阅读为例,从以往侧重文学艺术、人物赏析的审美鉴赏角度转向综合分析文本描述、历史背景、当代形势等思维拓展与文化理解的角度,试图为深陷困境的多角度阅读教学寻找一条出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多角度阅读;问题引导;培养价值观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先贤大儒给后学者留下了诸多优秀篇章。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从来不缺少优秀的文本来供学生学习,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者之一,语文教师如何解读这些文本,如何常读常新并引导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相同文本基础上因时而变,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千年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给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四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丰富或是转变课堂教学的思路,积极调动个人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探究文本不同的内涵。

这一点上,易中天和于丹们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醒。有人批评他们,说他们的东西并没有多少新意,是哗众取宠,使经典流于肤浅。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正是他们,使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这些经典,他们的将经典和现代经济社会结合的思考方式与讲述方式也正是我们追求常读常新的一个必要手段和过程。这样的方式如果能够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课堂,将有可能在理解传统与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更有利于他们准确认知历史,促进青年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传统篇目〈〈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传统的教学上相对侧重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的提高,突出语言简练、行文起伏、人物鲜明等几个元素,但是换个角度,这篇文章不是也记录了三个国家之间的一次国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吗?风起云涌、战乱横生的战国时代和我们今天的全球局面难道不是共通的吗?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以外,也很可以引导学生对出场的三个国君进行探讨,思考他们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从郑伯入手,两个问题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一是郑伯为什么会引来杀身之祸,二是郑伯如何化解了危机。文中的描述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是一个因素,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不难发现,这个理由过于微小,如同卢沟桥边走失的日本士兵一样,只是借口;城濮之战郑随楚击晋,“贰于楚”是事实,也给了晋国口实。真正的原因另有所在,晋国坐大势必扩张,对周边的这些小国家动武只是时间的问题,郑只是不幸赶上了,这是它的悲哀。战事化解看起来郑伯无功,但反过来,佚之狐的谏言没有被郑伯采纳会怎样?烛之武怨气难平不愿出山又如何?这样探究,郑伯是有功的,能听下言,起复搁置大臣,表达歉意,使他乐于出手。君臣同心,最终化解危机。假设多年来,郑伯广开言路,任用贤人,不附他国,会有怎样的景况?联系时代,任贤任能、勇于担当,自强自立、自主发展的意识也可以呼之而来了。

而秦伯真的是被烛之武说服的吗?不否认烛之武的口才,但设身处地想一想,出动军队攻打他国,是何等大事,三言两语就被策反,是不是过于儿戏,抛开普通百姓不说,至少要给高级将领如杞子、逢孙辈一个交代吧。依后世说法,至少要开一个御前会议。这样看来,他的退出就不单是烛之武的功劳了。秦伯出兵,一是為与晋同盟,二是希图得利。“越国以鄙远”,事前未必不想,晋国背信弃义也是陈年往事,秦晋争霸的冲突,早有端倪。连郑国的一个被搁置的大臣都知道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穆公怎么就不知道?出兵郑国,未必不是秦伯大意,幸好来了个烛之武及时点醒,让他悬崖勒马,未铸大错。以秦伯为镜,掌事者遇事思虑不周,有可能给国家带来极大损失;在国与国的交往上,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的荣誉,在国际关系上,只有国家,没有个人。

晋文公最后出场,言语不多,足见睿智,不愧一方霸主。伐郑不是意气之举,“无礼”之事过去多年,城濮之战即时并未深究,此时伐郑,另有所图,城濮之战的消耗已然恢复,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卧榻之侧也难容人安睡,不伐郑伐谁?拉上秦国,不仅是因为秦晋有盟,自古道“伤人一千,自损八百”,拉上秦国,既可减损,也可以加快战争的进程。秦国即使获利,也难免多个潜在的敌人,更何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只是,晋文公如意算盘没有打响,被半路杀出的烛之武破坏了。不过,英明的领袖总能及时止损,占领道德高地。“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为什么不打?难道不生气?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掩饰内心的遗憾?重要的是,他做的决断,保证了晋国的利益。审时度势,没有天时地利人和都,打下去或许获胜,损失必然巨大,何况未必能胜。压住恼怒,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纵横联系,屈辱的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多变的台海关系,纷乱复杂的香港局势,在国家重大问题的取舍上,从来不能够意气用事,深思熟虑,审时度势,用最佳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可取之道。这方面,晋文公是一个极好的示例。

从欣赏人物到剖析事件,从关注人物具体言行到体会人物处事态度,联系时代,探讨内外因素,教师完全可以把一个原本立足于语言建构和审美鉴赏的记事写人的文本转换成一个思考处理国际问题的素材,既能凸显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学生对古代史实的认识,更能联系时代,进一步思考国与国之间相处与发展的问题。如此,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文本进行阅读教学,当是定编课标下旧版教材使用的一个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袁昌仁.例谈有创意的阅读教学“多角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宋定伯捉鬼》案例鉴赏[J]教学与管理.2010(29)

[2]  李爱英.多角度阅读 让语文课堂彰显活力  中学语文(2018年第12期)

[3]  周秀钦.多角度阅读与体验性阅读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8期)

[4]  闫晓庆.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猜你喜欢
问题引导核心素养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