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9-09-10 04:13:28林淑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2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问题不可避免的成为一大热点。我国原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所以,教育也需要推陈出新,接受新思想。因此国家和教育部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旁进行引导和辅佐,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并取得进步。这一新形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人生观价值观,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教学形式

一、着眼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

品德与社会新教材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主体。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法,有效地“导学”,一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发展思维

教师“闻道在先”。教师主导作用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

以事明理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职明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深究图文中蕴含的道理,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要着眼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做出示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是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2.让学生自主评价

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务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展他们的优点。如让他们多一点发言机会,多一些活动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家肯定鼓励,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家热情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

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发挥典型活榜样的作用,还要善于发展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

三、把握三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形成训练主线

1.知情意行整体训练

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知情意行是互联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把说理训练、育情训练、导行训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由浅入深、有机会联系的一条训练主线。在训练主线的具体环节中,应有所侧重。如,说理型课文则侧重于说理训练,导行型课文则侧重于导行训练。只有形成整体有机的训练主线,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训练课,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训练中,发展道德思维能力,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2.训练“五要素”整体设计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对正确训练内容、选择训练形式、运用训练手段、把握训练时机、控制训练“度”这五要素作整体设计,形成有机组合的训练主线。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课程,其训练形式和手段应该因文因课而异。每节课的教学训练都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度”,讲求教育效果,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说理、育情、导行的训练课。

3.课内与课外有机联系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有的是课堂收获可检验,具有可测性;有的则需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因此必须注意课外延伸教育,使课外行为实践训练成为课内系统归纳,这样,既有知识训练又有思想教育。

以上方法必须做好计划,避免盲目性,克服一边忙一边闲的倾向。

四、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思想与社会课程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时时处处可以学思想品德、运用思想品德,不能把复习内容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而要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拓宽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如鼓励学生多读读课外书和报纸,多看看电视新闻,多歇歇观察日记,多关注人生百态,多说说生活见闻,多议议社会热点、焦点;另一方面,注重拓展延伸,要指导并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处理好打好基础与巩固提高关系

思想和社会课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因此,思想和社会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展开拉网式的思想道德和社会技能的普及教学工作,突出思想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中之重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需要的综合的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存储与提取、重组与整合、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提高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极大提升。

3.教师要尽可能的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的多给予观察生活,自主运用的机会,坚决摒弃遇阻代跑的做法,努力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思考结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练习、讨论、交流、分享各自在生活中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中可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尽可能给予有效指导,尽可能发展普遍的问题,以利于针对性的讲评。血红色呢过能够自己解决,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对困难学生,教师要倍加爱护关心,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最需要什么,自己可以在生活中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只有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探析[J].裴永伟.学周刊.2012(32).

[2]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义与实践启示[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

林淑华 1963年,女,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荷花山镇中心小学   教师。

(作者单位:荷花山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05:43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53:13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45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