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挖教材,转变观念,开拓视野,不断渗透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经济形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倒渐渐被人们淡忘。一些人的感恩行为被大肆宣传。在某校举办的感恩活动中,就有过这样一幕,学生在广场上集体给父母洗脚,家长们热泪盈眶,广大网友也是激动万分。毫无疑问,这样的感恩教育是可取的。然而随着类似活动的接连出现,大家对它的反应也有所转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作秀行为,非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孩子们误认为感恩只需流于形式。
那么感恩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感,“动人心也”;恩,“惠也”。因此感恩,指的是对他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并作出回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恩文化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诗经》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知遇之恩的感激。
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回报的有很多,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关照之恩……如果没有偿还,就会留下遗憾、悔恨,甚至会让他们变得一味索取,而不知回馈。因此,在孩子的求学阶段,我们要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怎样做到这点呢?这时候语文教材就起到作用了。初中语文课文从不同角度来呈现感恩,《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的感激。通过语文课文的不断渗透,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結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感恩。孩子们作为祖国的花朵,受到全方位的照顾。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我要什么,从未想过我该做什么。父母的涓涓细流般的爱,老师默默无声的关心,他们都感受不到。转变思想虽然很难,但只要花心思就没有不可能的。比如在教授《背影》时,学生不相信,爬月台真的有那么难吗?因此我让一个体型微胖的学生和一个体型偏瘦的学生比赛爬桌子,结果可想而知。比赛完之后,让学生找出微胖学生比赛失利的原因,在七嘴八舌地讨论之后,他们终于慢慢体会到父亲爬月台的不易。此时,我又顺势让他们回忆父母曾给予他们的感动,这时候教室再也不是玩游戏时那看笑话的教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思,我想此时我已接近了目标。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小作文,让他们给父母写一封信,来表达对他们的爱。
在教授《出师表》的时候,由于观念的差异,学生无法认同诸葛亮的忠义,他们认为这是愚忠。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围绕各自的观点进行一场辩论赛,激烈的辩论让他们不断认清文章内涵并刷新认识。接着给学生观看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视频,让学生明白诸葛亮之所以名垂千古,恰是因为其不忘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出师表》正是他坚韧忠君精神的最好的表白。最后让学生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在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自然就能认识到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在教学中,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感恩之情将得以培养。
最后,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报恩。每周我都会安排学生自行准备一个演讲,其中就会有一些同学进行有关感恩的演讲。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升华情感,让学生对感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班上同学生日这天,还会让他的好友,准备一些两人相处的小故事,给班上同学讲述,从而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遇到特殊的节日,如母亲节,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信,做贺卡,送生日礼物,做家务等,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教学活动的进行不但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也让学生学会了感恩老师,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课堂更温情,教学的开展也更容易。
在这样知恩、感恩、报恩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步增强,学生的感恩之情也不再羞于表达。引导学生感恩,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一步,更是每一个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