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灾害事件后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的建设

2019-09-10 03:13胡行茂
青年生活 2019年33期

胡行茂

摘要:儿童自身在生理以及心理上的脆弱性,使其在灾害事件中受到更加深刻的负面影响。在儿童灾害后心理援助机制中,通过探讨儿童灾害事件前后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后果,进而建设心理援助的内容、方式、策略。对此社会组织、教育部门以及家庭成员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关注儿童在受灾前后行为、心理上的变化,从中发现儿童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展开及时有效的援助实践行动。

关键词:儿童健康;心理援助;灾害事件

在灾害事件后,灾害发生过程中所造成的巨大恐惧,亲人离去所带来的深切悲痛以及灾害事件中所面临的恶劣环境,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种种变化,表现出灾时的种种特征。儿童相对于成人而言,由于身体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儿童灾害事件后的心理援助机制建立就更具有挑战性、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在儿童灾害后心理援助机制中,通过探讨儿童灾害事件前后的变化,为儿童人们心理行为的正确导向提供依据,并为实践机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指导。

一、灾害事件中儿童的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

在正式探讨心理援助建设内容、方式、策略时,相关人员需要对灾害事件中的儿童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进行充分的、详实的调查。在儿童灾害后心理援助机制中,通过探讨儿童灾害事件前后的变化,为儿童心理行为的正确导向提供依据,并为实践机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指导。对此,相关人员需要建立完善的调查机制。

1.确定儿童心理援助的调查内容

儿童相对于青少年、成年人在生理上以及心理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因此相关人员在调查内容的设计中需要密切结合儿童的特点以及需要。对此相关人员可以设计适应性的访谈问卷、量表或者调查问卷,来调查以下内容:第一,发放和收集某一调查区域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第二,发放以及收集灾区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第三,发放和收集灾区儿童社交焦虑与亲和动机的关系研究。从心理健康、学习心理、社交心理等儿童时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入手,全面了解灾区儿童的现状,评估灾区儿童在学习方面,如自我效能、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调查灾区儿童的社交行为,为提高儿童灾后人际关系的重建提供参考。

2.确定合适的调查工具

为了提升儿童心理以及行为变化调查的精确度,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借助科学的评估量表以及调查工具。对此,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问卷等都可以广泛应用到其中。但是对儿童而言,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认知水平、识字水平、语言组织能力等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测试的过程中需要家人参与进来。同时心理治疗以及援助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法等形式,借助以往的经验来对儿童的心理以及行为展开判断,并进行积极的干预以及引导。

二、灾害事件后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的建设

1.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的建设的原则

(1)专业性

儿童心理援助机制需要具有专业性。一方面,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需要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灾害事件、不同地区的儿童差异化的采取援助措施和方式。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心理援助治疗还处于比较粗放的管理阶段,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存在供不应求的现状和不足。对此,在心理援助治疗中,需要把握治疗原则、治疗手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2)持续性

心理变化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尤其是在灾害事件中儿童的心理援助中。一方面,儿童自身承受能力不足,因此灾害后的创伤性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儿童欠缺完善的认知能力,因此心理援助过程需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因此治疗的周期比较漫长。所以,为了提升儿童治愈的效率以及效果,儿童援助机制需要是长期性的、持续性的。

(3)系统性

心理援助机制是系统性的,从内部机制建设而言,援助调查、援助规划、援助的组织形式、援助的资源准备、援助的实践行动、援助的反馈跟进等过程都需要妥善规划、设计和组织。因此只有具备系统性的儿童心理援助机制才能在现实中发挥更好的援助效果。同时,从参与主体角度上开探讨,灾害后儿童的心理援助不仅仅是家长工作、学校工作,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工作。因此各个主体应该共同参与到儿童的心理援助与复建过程中,帮助儿童接受更高效的心理援助行动。

2.灾害后儿童心理援助组织建设和援助内容

组织建设是儿童心理援助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确定下来参与的主体、组织,才能够明确后续的工作内容以及形式。

(1)教育部門的组织与参与

教育部门以及组织的参与对儿童心理援助有着重要的参与意义。学校中的教育环境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关键性场所,因此教育部门、学校组织的专业化、系统性的援助组织和执行能够形成规模化的援助作用和效果。对此,在灾害事件发生后,首先教育局应该高度重视受灾儿童以及学生的心理援助工作,专门成立了灾后心理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当地的灾后心理干预的领导工作。并且通过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要求各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

其次从学校角度上来看,除了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以及组织行动,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借助教师来对班级展开有效率的辅导工作。学校应该建设教师心理辅导班,借助各种心理援助力量来提高心理教育师资的水平,并根据自身特点,各自开展教研活动。然后在教师培训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为学生提供主动性、的长期性的心理援助课程以及组织机构。

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儿童情况和需要设计系统化的、全面化的心理辅导以及援助课程。例如,学校以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针对儿童的社交需求,创建团体性的辅导活动。这个活动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来设计的,分为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三方面。在夸赞自我和他人的团体活动中,帮助受灾儿童建立对自我的自信、对生活的希望。团体性的心理援助活动一方面适合学校群体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能够迎合儿童对社会交往和人际温暖的需要。在整体的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中,儿童所受到的鼓励与支持具有更大、更为明显的效果。但是群体性的教育活动也需要与个体性的援助活动相辅相成,在关注共性问题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团体以及学生个体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援助内容。

(2)社会组织的参与

在学校组织的心理援助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心理援助的援助质量有待提升。其次,心理援助过程欠缺必要的资金资源。尽管教师经历过相关的培训过程,但是仍旧与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师等存在差距。并且教师的主要工作仍旧是学科教学,因此没有办法划分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以及儿童改善心理状况和行为举止。其次,不管是心理咨询教师、援助课程等,都需要投入必要的经费。因此学校承担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对此,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资金筹集上来看,各地慈善组织以及红十字会等社会性的公益性的组织能够通社会筹款的形式,帮助灾害事件中的儿童得到必要的资源支持。其次,由心理咨询师、医疗护理人员等专业队伍组织而成的社会公益组织也能够在儿童心理援助中给予儿童必要的专业性的援助教育。对此可以有两种援助形式。第一,专业心理援助队伍可以通过校园演讲、社会演讲等公开性的公益行动和活动来帮助儿童展开心理复建工程。第二,由当地公益组织进行牵头,建设专门性的公益化的心理援助组织团队和固定地点,引导家长以及儿童主动前往,进行心理治疗和康复。

(3)家庭环境的参与

灾害事件后,儿童心理援助的重点建立安全性的、支持性的生活环境,因此家庭环境中的治疗以及援助具有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此,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不仅要开展针对儿童个体的心理援助课程、内容以及活动,同时也需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帮助家庭成员树立关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意识,并指导家庭成员如何在家庭环境中援助儿童的灾害后心理和行为。家庭环境的温暖、关注和互動是儿童心理援助的重要内容。因此家庭成员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性的教育以及培训工作中。与此同时,社会公益性组织能够下访到具体的社区以及家庭中,通过社区公开性讲座以及一对一的拜访提升家庭成员治疗儿童心理创伤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束语

儿童自身在生理以及心理上的脆弱性,使其在灾害事件中受到更加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儿童群体的心理援助机制需要从组织建设、内容设计、行动执行等方面展开,形成长期化、支持性的援助过程。对此社会组织、教育部门以及家庭成员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关注儿童在受灾前后行为、心理上的变化,从中发现儿童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展开及时有效的援助实践行动。

参考文献:

[1]田瑞琪. 灾后心理援助督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概念[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5).

[2]汪三贵, 王瑜, Park A . 汶川地震后贫困村儿童的发展:灾害影响与异地安置的作用[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35;No.117(02):83-96.

[3]廖惠玲, 于谙罡, 刘梅. 灾后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J]. 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 2017(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