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晨 叶铭清
摘要:本研究从多种地质灾害浅析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治的必要性。从地质灾害工作的介绍、地质灾害工作的防治工作部署简述、地质灾害防治的趋势预测等方面展开讲述。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害;分析
1地质灾害介绍
近十年来,浙江省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下降,浙江省大部分以平原为主,少数地区有山区形成,因此,浙江省频发的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山体滑坡和洪水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浙西、浙南区域[1]。
1.1地震
地震引发一连串的地表过程,持续时间比短暂的强烈震动要长得多。大多数中、大地震都会引发山体滑坡,从土壤覆盖的小破坏到大规模毁灭性的岩石雪崩。一些山体滑坡堵塞河流和蓄水湖,几天到几个世纪后可能会坍塌,并淹没下游数百公里的山谷。山坡上的滑坡沉积物会在暴雨期间重新移动,并演变成泥石流。裂缝和裂缝会在山顶和侧翼形成并扩大,导致持续数十年的滑坡频率增加。更渐进的影响包括河流冲刷下游多余的碎片,这可能导致河岸侵蚀和洪泛区淤积。最终,地震序列及其地貌后果改变了人类和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山地景觀。以往两个事件吸引了对地震诱发滑坡及其后果的大量研究: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和2008年中国汶川7.9级地震。利用这些地震和其他几次地震的数据和见解,相关研究分析了这些事件是如何引发改变山地景观的过程,突出研究空白,并提出了更全面理解地震对地球表面影响的途径。山区的强烈地震会引发一连串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在数天、数年和数千年内改变山区景观。地震震动会在陡峭的山坡上造成成千上万的滑坡。其中一些突然的斜坡坍塌会阻塞河流,形成临时湖泊,随后这些湖泊会坍塌并引发大洪水。其他山体滑坡移动更慢,有时在暴雨或地震余震期间会以停止-开始的方式移动。这些滑坡产生的碎片会堵塞河道,在暴雨期间,碎片会向下游运送数公里,造成灾难性后果。地震发生后的几个月到几年里,新的滑坡往往比平常发生得更频繁,因为强烈的地面震动已经破坏和削弱了斜坡。大地震的其他影响可以以各种形式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持续。
1.2山体滑坡、崩塌
季风季节丘陵地带滑坡是常见且频繁发生的现象。滑坡清单可根据LISS四号卫星图像、谷歌地球和印度地质调查局报告的数据编制的。共有12个滑坡条件因子,即。坡度、高程、曲率、坡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地质、线形、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壤厚度、水情和距离道路的距离被视为滑坡敏感性地理空间建模的输入数据。滑坡敏感性图可分为四个危险区,即低、中、高和非常高。
滑坡现象经常造成社会和经济不稳定,扰乱通信系统,夺走财产,有时甚至生命。因此,遏制滑坡威胁在这一地区变得非常重要。建筑工程师和地质技术专家几乎每年都会从政府层面着手处理个别滑坡。但在同一地点或周围地区再次发生滑坡清楚地表明,建筑工程和填筑程序(通常采用)不是解决问题的适当措施,除非该地区被视为滑坡区,而不是滑坡发生的个别地点。因此,以滑坡易损区的形式评估不同程度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变得至关重要。该空间概率还应与基于该区域滑坡发生率数据的时间概率进行比较,以证明从基于滑坡发生可能性水平评估的诊断标准中得出的推断与根据该区域历史观点的滑坡情况的现实之间的匹配或不匹配。这种比较最终将有助于以期望的精度获得滑坡的预测脆弱带,以供规划决策之用。
1.3泥石流
泥石流暴发则需要同时具备地貌、物源及水源三个条件。泥石流多发于 5~6 月份的梅雨期,容易因滑坡而进一步引发。泥石流在发生过程中还裹挟巨大动能,往往可以摧毁一切。对于泥石流的研究可采用数值分析和解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泥石流对淤地坝的动力冲击力,重点是量化移动泥石流产生的动态冲击力和泥石流沉积物质产生的静态力的大小和分布。采用三维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方法,分析淤地坝泥石流的运动特性及影响泥石流动力冲击力的重要因素(如土层夹带、沉积厚度和流速)的响应。
2地质灾害工作的防治工作部署简述
及早谋划,精心部署:对地质灾害进展情况展开讨论,推进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对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大力开展勘查工作。一遇到强暴雨情况的地区,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地质勘察,提醒防治人员和群测群防人员做好预防工作,将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安排到最好。
加强预警,强化应急:国家、省、市、县四级汛 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同时启动,除了设备的监测,派遣巡查员进行日常巡察,到了汛期的时候,加大巡查频率。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实行责任制,将县、乡政府具体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责任制,撰写地质灾害责任书,将责任制人员向公民进行公示,全民进行监督,将防灾工作效果最大化。
3地质灾害防治的趋势预测
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扩大普及范围。政府可以根据管辖区域内的真实情况,在相关网站宣传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应对各种地质灾害来临时,应该采取的措施。通过网络大力宣传市民最想了解的地质灾害知识,例如:主要自然灾害的原因,自救与互救的知识等。
举办应急演练,提高避险能力。政府适当举行有关地质灾害的知识讲座,提高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和市民对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
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将宣传工作发挥到极致,使宣传最大范围的普及到群众,将人们群众从以前的被动防卫的观念转变为主动防灾的观念,将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宣传活动的中心主旨是提高人们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防卫意识,使他们对地质灾害有一个基本的识别能力,可以在地质灾害来临时,有一个基本的自救逃生的能力。
利用云数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预防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实现地质灾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将现代技术真正应用到地质灾害上,将地质灾害的预警做到最好。
加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投入力度,对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进行搬迁,土地整改,新农村建设等政策。
参考文献:
[1]薛志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策略[J/OL].世界有色金属,2019(15):120-121[201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