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述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医疗卫生与健康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为探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长期发展,利津县已经建立健全了由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服务规模、环境、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一)总体情况。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9处,其中,公立医院2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机构各1处,乡镇街道卫生院7处,社区卫生服务站5处,民营医院2处,村卫生室173处(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142处),个体诊所27处。全县拥有病床1085张,业务用房总面积为8.68万㎡,固定资产达到3.48亿元,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750人,其中总量控制人员93人、临时用工560人、乡村医生273人。在编在职人员846人,按年龄结构统计,35岁及以下151人,占17.85%;36岁至49岁555人,占65.6 %;50岁及以上140人,占16.55%。按学历层次统计,全县共有8名研究生,乡镇街道卫生院无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557人,占65.84%;大专学历231人,占27.3%;中专及以下50人,占5.9 %。按职称情况统计,高级职称71名,占8.39%;中级职称357名,占42.2%;初级以下418名,占49.41%。
(二)医共体建设情况。2018年,县卫生健康局与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物价办联合制发了《利津县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规划》。组建了以县中心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的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医共体成员医院进行业务帮扶,接收乡镇卫生院骨干人员进修35人,向基层选派专家坐诊、业务指导168人次,选派中级以上专家与基层医护人员组成签约团队开展签约服务工作,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按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统筹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全县医疗卫生资源,确定了全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模式,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构建以一个管委会、一大集团(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多个成员单位为基本框架的管理体制。
(三)医疗服务方面存在问题分析。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群众健康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县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
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缓慢,特别是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保支付、“三医联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面与上级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县第二人民医院地处陈庄镇驻地,医疗收入本身相对较少,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门诊楼、病房楼等业务用房紧张,医疗器械、设备更新缓慢,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发展优势,严重影响了业务发展。各医疗卫生单位在购置设备、上项目、开展技术等方面,也存在重复浪费现象。
三是全县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医师医技人员少、发展环境较差、学科带头人不足、绩效工资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基层医疗服务和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优秀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经统计,全系统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不到4.1%,近三年有3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离职。
四是病人外流严重,特别是我县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当地群众信任度不高;全县交通比较便利、群众经济逐步向好、周边三级医院多,医保政策对外出就医没有过多限制,导致医保资金大量外流。2018年我县县域内医疗机构报销本县居民医保资金不足总额的30%。
五是医疗服务能力低,特别是医疗业务萎缩、诊疗活动下降等问题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后劲不足。2处公立医院医疗业务有所萎缩,多从事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学科和技术很少。乡镇街道卫生院主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虽然工作量较大,但诊疗活动急剧下降。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行医管委监管、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拥有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自主权。医共体牵头医院负责制定运营管理规范,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全面履行核心医院职责。突出职责履行、医疗质量、费用控制、运行效率、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医德医风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健康促进、健康扶贫等公益性指标权重。探索适合医疗集团发展的党组织建设,严把医共体运行的政治方向。
(二)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好编制政策,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内部柔性人才流动机制。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医共体内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由医共体理事会统一管理、单独核算,各成员单位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发放绩效工资,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共体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逐步提高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探索推进医共体成员单位负责人封顶年薪制管理,并纳入县财政预算。
(三)加强健康信息平台管理。推进智慧医疗和健康数字化建设,以东营市健康信息平台为依托,整合贯通医疗、医保、医药等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实时、动态、连续、综合的监管服务平台,为实现远程诊疗、信息共享等打下坚实基础;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建设,建立县域影像检查、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心电诊断、远程诊疗、集中核算、消毒供应、后勤保障等医疗服务中心,为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一体化、标准化服务,实现医共体内部床位号源、设施设备、检查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各类医技资源和诊疗相关信息的互通互认共享,切实提高诊断质量和质控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强化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做强县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优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做实村级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利津县中医院,补齐我县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空白。加快推进县中心医院新院区、县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加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利津精神卫生医院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设置和诊疗能力,发展成为承担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康复职能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在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卫生院发展精神卫生专科。
(五)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继续完善按病种分值结算办法,促进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医共体分值总量控制办法,充分参照既往数据,合理确定分值总量指标。争取市级医保部门在我县实施医共体居民医保总额包干结算模式试点。根据基金筹集情况确定居民医保总额指标,制定全县医保基金风险控制方案,建立“以收定支、科学分配、公开透明、激励约束”的支付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医共体自我管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