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丹宁
摘要: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主要且重要的手段。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委托-代理关系中道德风险。文章就高职教育中的两层委托-代理风险及其影响做了分析,接着就课程教学中的影响消除做了分析。
关键词:课程;信息不对称;高职
一、高职课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占到高等教育的一半略强。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紧缺或有稳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依据国家、社会、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人才供给的现实状况,结合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导向选择、确定、设置相关专业,并经过科学、严格规范的制定、审核流程确定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需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分解,每一构成课程单位最终都会承载着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类型分支技能的教育、养成责任。因此,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和重要的实施手段、载体,课程的教学承载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培养目标落实的重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直接影响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关键的质量控制点,需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保证。
二、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的内涵
信息不对称概念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被西方经济学家引用。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的关键信息从而处于交易的优势地位,因其可以依据掌握的信息优势采取更为利己的行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最终后果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即常说的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主要的动因是交易双方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弱势的一方出于自身利益风险最小化的考量做出的选择,即选择了“劣币”,当市场上选择劣币的行为占据主流时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常现象。道德风险主要出现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即代理人借助自身的信息优势所做出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安排,当代理人的这种安排损害到委托人的利益时,即产生了道德风险——代理人违背了其职业道德。综上可见,当存在交易或者合作关系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现实、普遍)的存在,交易或者合作各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是风险最小化所做出的选择,均不是交易或者合作的理想状态。这背离了交易或是合作的初衷。因而在人类的经济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一些应对信息不对称的举措。
(二)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影响
课程教学,涉及的各方——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归属于委托-代理范畴,学生家长将其孩子(学校的学生)的教育委托给学校,这是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学校通过雇佣教师转而将教育(课程教学是主要的形式和手段)的重任转而委托给教师,这是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在这里面存在着两层委托-代理关系,这两层委托-代理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因此,就有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即代理人(学校、教师)的行为偏离了委托人——学生家长、学校——的利益。但是从现实来看,这种现象仅仅是个别的现象。因此,可以推断在这两层委托-代理关系中,有一些施之有效的举措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接下来在遵循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考察课程教学实施中的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源的教师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所传递信息及传递的技巧,以及作为信宿的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课程信息吸收、转化多少,应该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里的一个关键的事实是高职学生的素质基础水平分布比较离散。因此对于高职的教师来说 “因材施教”的要求落地实施难度是相对要高的。难度高就在于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分布离散度高,因而课程教学中作为信宿的学生对于教师传递信息的吸收、转化情况自然也是高离散度,教师对于这个情况来说和学生间同样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教师必须要打破这一不对称才能依据的信宿学习情况作出教学调整。
三、课程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消除分析
在上述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学生家长及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通过院校间的竞争以及社会的评价直接作用于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代理人一方的学校如作出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其代价将会很高,而其收益与之相较并不占优势故而较好的消除了这里面的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在上述的第二层的委托-代理关系,教师与学校间是被雇佣与雇佣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校的身份面向学生展开教学,即教师接受学校的委托,学校是委托人,教师是代理人。这里道德风险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出于某种原因而采取的一些偏离职业道德的行为,比如教师的教学过程偏离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技巧开发应用乏力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背离行为是因为教师将个人的精力更多的倾注到与个人自身职称评比更直接相关的工作方面或是其它方面。换句话说,教师的这种背离行为是处于其个人的收益最大化。但是,由于第一个层面委托-代理关系的各方面作用因素的制约原因,学校层面肯定是不允许这一现象的發生,学校通过教学管理职能检查课程标准的落实以及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技巧的开发应用等等,以及当前覆盖国家整个高校职称评比层面的深层改革,同时各高校也在逐渐将教师个人的收入更大比例的和课程教学直接挂钩,使得教师也愿意将精力倾注到课程教学。因而较有效的消除了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
在遵循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素质、能力基础水平离散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主要的建议是强化课程教学的循环:课程教学设计→认真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将教学过程构建成一个闭环系统。教师在大的教学循环中,需要在一门课程构成的大教学循环中插入围绕各个课程模块的小循环,增加动态的用于打破由于学生水平离散度高带来的学习效果信息不对称态势的各种抽样或是测试的教学环节,使得教师的“因材施教”举措更具有针对性,课程的教学效果更为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1.韩丛发等.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 ,(7).
2.王新弛.信息不对称与课堂教学 [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1,(1)
3.路小红.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实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
4.胡峰,关熔珍.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教与学”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