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问题类型,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9-09-10 07:22廖国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34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初中语文

廖国民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问题的类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纲挈领类问题能让学生抓住文章的脉络,针对细致处提问能引导学生思考,针对传统文化提出问题能让学生提升文化修养,提出形散神聚的问题能让学生逐步关注文章的重要问题。通过优化提问类型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类型;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找到探索的方向和训练的角度,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中无效提问很多,有不少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难度过大,这样的提问很难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提问的类型比较固定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尝试丰富问题的类型,提出一些更适合学生的问题,让课堂有效性得到提升。

一、提纲挈领,抓住主体脉络

在提问时,笔者常常提出提纲挈领式的问题。此类问题用一个主问题作为中心点,有简单明了、突出关键的特点。此外,笔者还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围绕主问题向着各个不同的角度发散开去,让学生在思维得到发散的同时又始终围绕主问题展开。这样的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能促使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了解文章的主体脉络,在此基础上展开思考,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能得到提高。

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的时候,笔者便尝试提出了提纲挈领的问题。笔者先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文章一共有多少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每一次背影让作者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感受呢?”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所以若要让其一次性地完美回答,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在此后又围绕此问题提出了一些辅助思考的问题,包括:“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来为父亲的背影进行铺垫?”“作者不是一直都觉得父亲很迂吗?为何在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后竟然会感动得流泪呢?”“有人认为这篇文章过于矫情,作为男子汉不应该流泪,那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呢?父亲的背影是否值得‘我’流泪呢?”“作者怎样详细描写父亲的形象呢?为何单单拿出背影来详细写呢?”这些问题都围绕主问题展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对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要情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利用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学习点有一个整体化的感知,这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种问题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分问题的引导下向著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问题。这样的问题能收能放,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迪。

二、细处着手,照亮思维空间

细处着手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问方式,这种问题能点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尝试围绕文章中的某一个词句展开提问,鼓励学生展开解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鼓励学生以此为切入点更深入地思考下去,进而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等有所了解。这样的阅读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让学生花费最小的力气,但是却能收获更多。

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的时候,笔者尝试从细处提出问题,让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某些词句,并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下去展开思考。笔者提出问题:“‘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为何要单单说到拍手和欢呼呢?作者有什么感受?”学生从这处细节感受到:“作者是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的,所以他觉得十分刺耳。”“为何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提出追问。学生尝试思考:“作者从欢呼中感受到了人们的麻木不仁,认为这样的中国人是无法挽救民族危机的。”“作者去仙台学医,是为了救国,为何学业没完成就回来呢?”学生认为:“因为他受到了影片的触动,认为真正要救的不是人们的身体,而是人们的精神,所以他将弃医从文了。”通过探究这样几句话,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有了深入的探究。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笔者尝试向着文章的纵深处发展下去,不仅围绕文章的修辞手法、主题思想、人物情感等提出问题,而且也围绕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特点等方面拓展出去。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思考的效果也会更好。

三、曲径通幽,领略传统文化

曲径通幽式的问题指的是没有直截了当地将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是用具有悬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深入下去,展开自主探究。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笔者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先提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然后用具有悬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想想古人会怎样处理此问题,这样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探究传统文化。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的时候,笔者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渗透的文化意蕴。笔者首先结合现实提出问题:“武陵人突然到了一个全是古人的地方,这在当代流行的小说里,不是穿越小说常用的桥段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转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作者写的真的是穿越小说吗?他为何要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吗?”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开始探究作品的主旨。“桃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用桃花的美展现桃源的美好,但是作者最后又说找不到这地方了,我觉得这可能就只是一个梦。”“美好的事物有很多,作者为何选择桃花呢?”这曲径通幽式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探究桃花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蕴。有学生发现:“桃花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神仙的象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体现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吧。”

不少文言文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能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内容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由古到今的思索,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提升自我的内涵和修养。

四、形散神聚,指向同一中心

形散神聚指的是看似零散,但是其实都围绕某一个中心展开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看似提得比较随便,但是彼此之间其实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学生不管从哪一个问题入手展开思考,最终都会产生殊途同归的效果。这样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灵活,学生对问题会更为感兴趣,其探究的热情也会更高。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的主旨,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通篇都有所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思索文章的主旨。笔者提出问题:“小伙伴们为了让‘我’能看上戏,可是花了不少功夫,你能找出小伙伴们所做的努力分别是什么吗?”“‘我’不是觉得这戏十分乏味吗?为何最后又会说这是自己难得看到的好戏呢?”“六一公公看到小伙伴偷豆子,不是生气了吗?为何在得知是‘我’要吃豆子后,就不生气了呢?还送了‘我’很多的豆子呢?”这些问题看似都彼此没有关系,但是学生在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殊途同归,这些问题都能回归到民风淳朴上。小伙伴为了“我”而费尽心力,六一公公用豆子招待“我”,十分好客,“我”真正喜欢的是淳朴的民风,而不是社戏本身,这都能让学生对作品的主旨有所了解。

直白的说教往往会让初中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但是若能提出形散神聚的问题,则能让学生找到讨论的兴趣点,并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关注到关键性问题,进而展开深入思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尽量改变无效问题多的教学现象,转而提出更为高效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若干种能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类型,在丰富多彩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探究热情更为强烈,更主动地投入到自主阅读中。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南北桥,2017(8):60.

[2]陈丽花.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6(22):18.

[3]朱洪钟.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语文,2014(36):12-13.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有效性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