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受制于考试制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往往忽略了与生活的联系。笔者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及教育心理理论,力图以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找出更适合学习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活;课程;物理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是知识与生活的统一,若能结合当前物理教学改革,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切入点,明确走进生活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内涵,构建走向生活教学的实践途径,把生活作为教与学的桥梁,从生活来演绎高中物理教学,才能让物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开花,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一、走进生活的物理教学的基本内涵
1.走进生活的高中物理教学本质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类将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要教学生怎么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过程,不应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认知过程。它同吃饭穿衣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获取的东西不一样,吃饭是获取生命所需的能量,而教学活动是为更好地为生活获取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就象自然界的动物一样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是自然界中最本真的知识获得方式。物理教学不能空喊口号“生活化教学”,实际教学却依然单纯灌输理论和沉于题海中,这只是在给物理教学穿上一件“生活化”的画皮而已。真正的生活教学是将教学回归其本身:即内在是生活,外在是知识,应该将生活穿上“知识”的外衣。如果哪天物理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真实意愿的流露与交流的过程,那才称得上真正的生活教学。
2.走进生活的高中物理教学目的
生活为主,知识为辅,知识为生活,而不是生活为知识。二者地位颠倒,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普遍现状。常有学生问“学完高中物理有什么用?用在哪?”不知该如何回答。有人说不管用不用得上,总是锻炼了人的思维,想想挺有道理。可回头细思,如果仅为了锻炼思维,物理教学是否可以退出高中的舞台?比物理能锻炼思维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且有趣得多。走进生活的物理教学是让教学回归生活,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主动积极的生活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生活。
二、走进生活的物理教学实践途径
1.观念走进生活
“思想决定一个人的行动,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方向”。当下功利性教育非常突出,为高考而教学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观念。这种观念若无法改变,走进生活的教学很难真正实施。改变高中物理的课程观念,首先得把高中物理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生活过程。课程是活的,可随着教学情况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不断建立新的、多样化灵活的课程形态。其次,物理课程本身的内容是生活的,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静态、抽象的科学知识,更是灵活的生活技能与生活情感。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通过静态的知识来联系,而是通过生活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再次,物理课程教与学的方式是生活的。把教与学当作师生的生活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因素选择适合的综合课程,能置身于丰富的生活情境,应用从中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生关系走进生活
生活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自主的、动态的、发展的,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能够自主解读课程甚至创造课程、建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焕发出教育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学生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和接受体,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命体,在学习中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有创造的冲动,能够自主生成、主动地进行学习。走进生活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系,而是一种师生在“生活”中的互动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构建更完美的自我,师生关系在其中走向和谐平等。他们是一整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不再有主客之分。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存在。
3.教学资源走进生活
教学资源走进生活就是将与物理教学相关的所有资源走进生活,如教学场所、教学器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更包括教学中作为生活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物理学习的天地不再限于教室,而是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中,借助与物理教学相关的器材,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教学评价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考察,而是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在资源走进生活的实施中,要注意不是将生活搬进课堂,进行所谓的教学生活化,而是要将课堂走进生活。在鸟笼中插上几枝树枝,放几颗草,那终究不是鸟的生活世界。
三、走进生活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遵循这个理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走进生活的高中物理四步教学法。现以《电能的远距离传输》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新课教学。这堂课首先由一組图片引入新课:上海世博会灯火通明的夜景图、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及三峡水库发电机组图,引出我国能源战略举措——西电东输。以此为背景,提出远距离输电的必要性,有效创设了生活化教学情景来引入新课。
2.设计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情景的展示逐层提出问题:假如用输电线把三峡发电机输出的电能直接输送到上海,在远距离输送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使学生明白这样实际的一个物理问题来自于现实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
3.运用生活化素材,开发教学资源。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直接输电模拟图,利用自制电路示教板做了三个模拟远距离输电的实验,贯穿教学全程。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远距离输电存在电能损耗明显的结论;同时抛出如何减少损耗的问题,让学生动手设计方案,并引导学生用电阻定律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方案,得出高压输电可以减少输电损耗的结论。这个过程,教师通过自制教具,加上板书和多媒体的运用,辅以典型例题,整合了课堂教学资源,克服了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也突破了重、难点的教学。不仅实现教学目标,还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4.用经验巩固知识,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尾,教师再次指出生活用电现象:夜晚七、八点用电高峰期家里的灯更暗,而深夜灯又变亮。提出问题:如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即在用户端再并联多个灯泡,观察到灯变暗。要求学生走进生活,注意观察并做出分析,让学生明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贴进生活、保持教师的引导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探讨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践了新课程理念。
四、结束语
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走进生活的高中物理教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把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深度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抽象的物理变为活生生的物理。使师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对知识、技能、情感本身真切的、不需要任何修饰的理解,让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观、世界观得以升华。这样的教学因此而具有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文是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度立项课题《走进生活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XKTM-18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付鸿.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实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吴彩燕.物理生活化促进高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作者简介:洪英兰出生年月:1970年11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工作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365000;职称:中学高级教师;学位:理学学士,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鲁科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