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摘要:初中生物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生物现象,教师要增加课堂的讨论环节,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生物教学和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下面,我从“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二、增加课堂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三、生物教学和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三个方面入手,就初中生物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教学方法及策略
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初中生物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比较被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中学生探究和讨论的环节比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我结合自身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就初中生物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初中生物教學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有助于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物知识。
例如,在讲《第2节 生物的进化》这节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我向学生展示了前寒武纪生物、早古生代生物、晚古生代生物、中生代生物的一些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进程,从而得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了解生物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增加课堂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初中生物教学要增加课堂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生物知识。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思考。课堂讨论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讨论的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例如,在讲《第4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这节课时,我出示了鱼类的图片,并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小组讨论: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鱼类和人类的主要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图片,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有的学生说:鱼类是卵生生物,表面覆盖着鱼片。有的学生说:鱼类和人类的关系密切,首先鱼类可以供人类食用,还可以提供工业原料,有的鱼类具有观赏价值。我出示两栖类动物的图片,比如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图片,我使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两栖类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它门的体温不恒定,变态发育,是卵生生物,它们的皮肤裸露,便于呼吸。我又提问学生:两栖类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并给出了回答:两栖类动物可以消灭农田里的害虫,它们可以作为药用,还可以食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动力。
三、生物教学和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将生物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生物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生物知识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导入,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知识。教师运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并将生物知识呈现在课堂中。
例如,在讲《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这节课时,我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什么问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会造成交通拥堵、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升学就业变得困难、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等。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我又提问学生:为了防止人口过多过快的增长,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通过预习得出我国采取了计划生育的措施,通过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方式来减慢人口增长的速度。
例如,在讲《发酵技术》这节课时,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我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在做馒头时,常常用温水和面,并在面团中加入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面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发酵食品有哪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发酵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增强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物教师还要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搜集生活中与生物相关的素材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风德.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190.
[2]冯周娣.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成才之路,201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