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摘 要: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藏,古人智慧的结晶,古诗词极具凝练之美,有着浓厚的文学价值,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道德品格以及开拓视野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做好小学中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提升古诗的鉴赏能力,已经成为众多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古诗词教学
小学中年级的古诗词教学正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既不能像低年级一样仅仅要求学生会读、会背,又不能参照高年级段,要求学生能逐句理解诗词意义,准确体会诗词的内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中年级的古诗词教学提出:“学生应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那么如何参照课程要求,指导学生品读故事,想象情境,领悟诗人情感呢?下面本文就分三个方面进行详解。
一、普及古诗词知識,做好知识导入工作
人们都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其创作过程往往糅合了时代背景、环境氛围、诗人境遇以及自身情感等众多因素,内容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教师倘若想做好中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工作,自然不能只将视线放在诗词本身的释义和理解上,而是要先做好知识导入工作,提前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将一些基础的古诗词知识普及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际遇,以便更好地感受诗词的写作特色。与此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一些晦涩细节,包括生僻词和古今异义词等,教师应该提前为学生标注、讲明,方便他们的诵读和理解。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为例,学生倘若对传统民俗不够了解,在看到古诗题目时难免就会疑惑: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为什么作者会想起山东的兄弟?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知识导入,为大家讲解“重阳节”的概念。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便是“重阳”,在这一日古人有着登高望远、饮酒戴茱萸的习俗。而作者王维在这一年的重阳节飘零在外,难免回忆起自己的亲人,发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也就不为过了。而“山东”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山东省,而是“华山以东”,指代王维的故乡蒲州。通过以上概念的普及,学生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所深入,阅读和理解过程也就变得格外顺畅。
二、以生动情境诱导,配合诵读以知诗意
情境创设作为古诗词教学常用的手段,对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有着诸多好处。一方面,借助生动的想象,学生能够细致入微的品读诗词中蕴含的意境,更好的体会诗句含义。另一方面,借助立体的情境将抽象的文字进行转化,也是降低教学难度,提升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情境创设的具体方法上,教师可以利用手头现有的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设备、教材插图,再以口头讲解作为辅助,诱导学生进入“诗境”内,配合以诵读的方式,相信能收获良好的课堂效果。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寥寥数句勾勒出的却是一副春日盛景。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结合讲解,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暖融融的春天,白日渐长,江山一派秀丽风景,春风携来花草香气。燕子频飞,衔去湿润的泥土筑巢,温暖的沙窝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春日的暖意与勃勃生机便通过燕子筑巢、鸳鸯躺沙这种细节景象展现出来,阅读起来颇具清新之感,也为学生带来了良好的课堂体验。
三、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解疑深化理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而求知也是课堂教学拓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而言,设法激起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求知欲,能够推动他们主动深入文本去探索解疑,寻找答案的同时也深化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不光要主动设问,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促使他们始终对古诗词抱有一定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试以刘禹锡的《望洞庭》为例,这首七律诗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可以主动设问,比如从这首诗里可以读出什么信息?学生倘若展开分析的话,可以找出不少细节,比如“秋月”说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该在秋季,而且天气晴朗无风,否则不可能有“镜未磨”一般的湖面效果,“山水翠”“青螺”也在暗喻湖水的青翠。此外,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境展开探究,思索“白银盘里托着青翠的碧螺”和“清澈的洞庭湖中映出君山倒影”两种意象应该如何对应,“青螺”的比喻又妙在何处?学生除了通过诵读来深化理解外,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搜索和《望洞庭》相关的文学材料、洞庭湖的实景等,探究之余达到拓宽视野的目的。
总的来说,古诗词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理应被重视起来。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爱上古诗词,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月珍.小学中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2018(03).
[2]郭荣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基础教育,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