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2019-09-10 00:02倪红艳
青年生活 2019年35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关怀当事人

倪红艳

当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率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并在短时间内创造收视奇迹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各类民生节目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民生新闻的出现,契合了新闻的社会需要、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弥补了时政新闻的不足,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一些电视民生节目出现同质化严重、公信力缺失、思想内涵缺失、特权意识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民生新闻进一步的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忽略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这里,我想谈谈我的理解。《三字经》里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按照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人是生而平等的,而且人性中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一个普通的人,他的基本生存的权利、生活的权利、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权利都应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带着这种观念去对待周围所有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就充满了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就充满了爱,充满了和谐。这种态度应该就叫人文关怀。

那么,具体到我们的民生新闻中,应该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呢?首先,用平民视角观察社会,发现新闻。就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报道新闻,和普通百姓真诚平等交流的高度,而不是象过去那样以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自居,自上而下地去指导、指挥甚至命令老百姓如何如何。就是每一位普通百姓,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先进落后,他的生存状态、生活空间,都是我们记者应该关心、关注和值得报道的话题,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河南电视台《民生大参考》栏目总监高汉青曾说:《民生大参考》要求记者要做到"用善良的眼睛看社会"。温暖温情始终是《民生大参考》的主旋律和主色调。在赚取观众眼泪的同时,塑造出了栏目的人文色彩。我们要求记者抱着人文关怀的态度去报道普通人和事,就是让我们的记者带着感情去报道所谓的凡人小事,把百姓当亲人,视百姓为朋友,而不是只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其次,新闻报道采访中尊重和关怀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对于普通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也就是凡人小事中的当事人最起码的原则是尊重和关怀。这个尊重,一是采访尽量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二是采访报道方式上尽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等等最基本的权利。三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当事人考虑。在实践中,我们有些记者经常会报怨,说发现一个什么新闻线索,当事人却拒绝接受采访,这种情况,我想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记者的采访方式伤害了当事人的感情;二是当事人确实有难言之隐,怕新闻媒体的参与对自己不利;三是当事人还缺乏对我们记者的信任。遇到这几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很好地沟通,如果让当事人懂得你们是站在他的角度想通过新闻媒体来帮助关怀自己,那我想没有那一个当事人会拒绝你的采访。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的采访报道无助于当事人解决问题或者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引起广泛的社会问题,那我们宁可放弃。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关怀还体现在画面和镜头的处理上。比如有些当事人因为某些顾虑,不想出现在电视画面中,那我们可以作技术上的处理,比如模糊画面、打马赛克。

第三,报道民生方面的问题时以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生计难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不是以追求轰动效应为出发点。这方面主要是三个层面的报道。一是媒体做为百姓的代言人,帮助向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反映民意;二是媒体做为信息资源的最大占有者,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指导生活生产;三是媒体做为最大的信息集散地和发布平台,向全社会发布有关信息,呼吁帮助,寻求支持。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都是要解决群众的一些问题。报道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不能为追求某种效应而夸大其词。这方面的新闻在网络中的问题最为突出,因为想追求点击率,追求轰动效应,某些网络发布者表面好象是站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反映老百姓的诉求,实际却故意歪曲夸大事实,以求得更多人的关注。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让更多不明就里的普通百姓跟风起哄,造成社会的不和谐。这既是对当事人缺乏人文关怀,也是对公众缺乏人文关怀的一种表现。

第四,客观公正地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对所有大众体现人文关怀。舆论监督可以说是民生新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发挥得好,便可以“击浊扬清”,为构造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舆论监督的目的并不是象我们平时所说的“曝光”,而是通过“曝光”这种手段鞭挞丑恶,张扬正义,它主要是以点带面促进一系列类似问题的解决,进而促成更为合理的制度规范的建立,让更多人受益。而舆论监督类的新闻报道,更要注重舆论導向的正确性,引导人们加强公共意识,实现公民社会与国家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从“大民生”中体现对所有公众的人文关怀。

总之,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始终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那么我们的民生新闻就能做出特色,吸引受众的眼球。凡是民生节目叫得响的地方,无一不是注重人文关怀。所以,让人文关怀贯彻于民生节目的运作始终,这或许就是办好民生节目的精髓所在。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关怀当事人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我不喜欢你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从梦想到现实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
“难点”也是“亮点”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