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摘要:革命历史题材选文进教材是时代召唤的结果,是新时代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举措。本文在梳理总结革命历史题材选文在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的结果。革命历史题材选文在小学统编语文教科书中的数量大致呈由少到多的趋势,超过一半的课文是作为精读课文而存在,而且分析了单元导语、课前导语、课中插图以及课后练习中体现的“教学性”,最后提出了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建议:关注导语,掌握方向;指导练习,做好结合;查找资料,了解背景;联系生活,由“远”及“近”。
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 教科书 教学
一、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的教学意义及其“教学性转化”问题
1.教材具有“教学性”
教材从其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教学的材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形成与学科有关的能力而编排的文字材料。这份文字材料如何编排,或者说编排时的指导理念与原则又是什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教材,第一个条件是对教师来讲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来讲有可接受性。你编得再好,那里面的道理讲得多么透彻,理论讲得多么深刻,学生接受不了,也没有用;教师不好操作,你也没能达到目的,完成任务”。这说明教材始终是围绕着两条轨道在运转,一条是“内容”,即教材应该把哪些学科知识纳入到自身的范围;一条是“教学”,从实践上理解,即教材要服务于教学,从学理上理解,即教材具有“教学性”。所谓教材的教学性是指教科书作为教与学的特殊文本,具有便于教和便于学的特性,这一特性是保证教科书成其为教科书的根本。如果教科书的教学性无法保证,那么教科书自身面临解构的危机。这是从教科书的本质上阐明的,还有的学者则从教科书的功能上阐释“教材具有教学性”的价值——教学性将是新时期教材功能观转变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教材能否从单纯作为知识、价值的载体,转变成为以发展学生能力、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指导性文本。小学统编语文教材是在教育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编写的,其应当是也必须是“教材具有‘教学性’”的实践成果,这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即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具有“教学性”。
2.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的教学意义
从大环境来说,革命历史题材选文进教材是时代召唤的结果,是新时代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举措;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学习革命历史题材选文 ,深入了解革命是如何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走向胜利的,深刻感受那永垂不朽的革命主义精神,这是革命历史题材选文具有的独特的教学意义与价值所在。
3.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的“教学性转化”问题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其本身认知规律的影响较大,所以在编写和利用小学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影响因素。相比于更高的教育阶段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学科逻辑”是重中之重,但也不应忽略学生的“心理逻辑”。革命历史题材选文中发生的革命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如果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革命历史题材选文较其他选文类型更需要在教材编写中实现“教学性转化”。如果要把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的教学意义发挥到最大,就需要在教材编写上下功夫,通过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有效编写,不但要使革命历史题材变得易教易学,更要使其变得乐教乐学。
二、教师教授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的建议
1.关注导语,掌握方向
不管是单元导语,还是课前导语都起着重要的提示引导作用。教师在教授革命历史题材课文时,首先要关注的是单元导语,革命历史题材选文有的是单独作为一个单元列出的,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师在教授以单元为单位组织的革命历史题材选文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样的,虽然都包含让学生感受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一人文目标,但是也有细微差别,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要素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责任,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要素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强调的是缅怀和传承。另外有的革命历史题材选文是与其他类型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的,比如三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下册的选文。教师在教授这一类文章时,不仅要围绕着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来开展教学,还需要为学生指出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特有的背景知识,这两者相辅相成的,这样一来,既不会与单元目标相偏离,又能突出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特有的教学意义。《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文章被编排在了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这个单元的人文要素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的力量”,教师在介绍这篇文章时,不仅要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感受白求恩同志美好的品质,还需要为学生点出事件发生的革命背景及原因,在这一背景的衬托下,学生更容易对白求恩同志的行为及品质产生敬佩之情。
2.指导练习,做好结合
教师在教授革命历史题材选文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后练习,并且在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编者的意图,做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习题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可以看出,“读句子”是属于工具性的部分,而加点的部分,也是一些重要的词汇,比如“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夺”、“猛地举起”等,从语文本身出发,让学生去感受英雄气概,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语文课,但这绝不是终点,还应该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英雄气魄,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词语运用的妙处,这个过程是从工具到人文,再从人文到工具的过程。
三、学生学习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的建议
1.查找资料,了解背景
革命历史题材选文都是以特定的革命事件或者革命人物为材料进行展开的。学生学习好一篇文章的前提是,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或者说能简明扼要地把这篇文章涉及到的事件讲出来,对于学习革命历史题材选文来说,这个学的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都搞不清楚这篇文章在讲什么,又何谈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应该借助教材中编排的“资料袋”或者“资料链接”
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文章讲述的革命事件,比如在学习《七律·长征》时,学生可以提前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资料袋”讲的是长征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学生了解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再去学课文,便可以扫清不必要的一些障碍。另外,学生还要了解文章发生的历史背景,比如,在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要查阅资料了解“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的由来,以此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周恩来同志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志向的由来。
2.联系生活,由“远”及“近”
作为新时代的新少年,学习革命历史题材选文,不只是为了缅怀,更为了传承。生活在新时代,成长在新时代,学生学习革命历史题材选文,可以用一种历史的眼光看现在、看未来,可以从“红色”的视角审视生活,反思生活。这种思想在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学生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不应该忘记寻找身边的“雷锋”;学生在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应该思考自己又为什么而读书?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便拉近了与“雷锋叔叔”的距离,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便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革命历史题材选文现实意义的体现。所以学生在学习革命历史题材选文时,要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懂得居安思危,懂得审时度势,从文本中感受穿越时空的力量。
结语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选文来说,革命历史题材中发生的事件及涉及到的人物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如何实现更好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在对这些选文的编排上作出了有效的努力:从单元导语中人文目标和工具目标的指引到课前导语中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从课文插图中形象具体图片的点缀到课后练习中课外资料的点拨。怎样才能发挥革命历史题材所具有的特有的教学意义,值得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金辉.中美语文教材知识系统比较研究——以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1:3-4.
[2]王相文.语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54.
[3]張志公.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在北京顺义县语文教师培训上的讲话[J].中学语文教学,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