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蓉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渐显。立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财物严重匮乏的物质基础,根据学院学生实际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本文拟探讨构建二级心理辅导站,发挥团体教育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以期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形成关心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二级心理辅导站 实践探讨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两大问题
(一)自我与自卑共存,过度敏感
从生源质量上来看我们的新生录取都低于公办高校,另一部分生源主要集中在3+2的培养模式,为何就读该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成绩较低,填报志愿的听天由命以及别无选择。他们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心理倾向:一种是家庭条件较好的群体,由于自幼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和需求满足,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身边人的感受。而且,对于他人干涉到自己的行为容忍度较小,心理敏感性较强。(突出的表现集中在室友相处的矛盾,现实工作中女生存在类似的问题更为明显)由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性越来越明显,心理素质越来越脆弱。另一种是家庭普通和家庭贫困的群体,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成绩不好,前途也不乐观,表现为意志消沉、不主动发言、无缘由的心情不好等,同时由于民办高校学费偏高,贫富比较,专业领域不强,学历含金量低,容易加重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成绩不好,前途也不乐观,表现为意志消沉、不主动发言、无缘由的心情不好等。
(二)自控能力差,对未来迷茫
一类学生是困难学生,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未来缺乏目标和规划,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自我控制意识欠缺。迟到、早退、旷课以及一些违纪行为在他们身上时常发生,一部分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辅导员教师找他们谈话时,他们也表示坚决改正,但事后由于缺乏自律意识,又回归到了之前的状态。另一类学生则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如想象中的大学、教师、同学与现实的差别,多项事务之间的协调,自我要求与效果之间的落差,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焦虑、压力大、认知偏差等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怀疑自我、焦躁、失落、失眠等现象上,该问题多发生在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中。还有一类现象表现在伴随网络发展产生的网络依赖的异常心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对自我的低评估和目标的缺失,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寻找自身心理上的满足和慰藉,对网络上相识的好友产生好感,从而使他们更加孤立、远离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投入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并退化甚至排斥人际交往,往往表现为对各类事务淡漠,潛意识的自我封闭,社会交际圈窄小。
二、学校心理咨询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机构缺乏规范化,条件简陋
从总体来看,我校心理咨询机构条件比较简陋,主要表现为场地狭小、经费不足、设备短缺。咨询室面积小,设备很少,功能单一,没有专项心理咨询经费,没有心理阅览室和必要的心理材料。简陋的条件不利于营造必要的咨询氛围,不利于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咨询的质量和效果不高。
(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匮乏,咨询辅导技巧单一
目前,民办高校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的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现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主要由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学工部、团委成员,辅导员,党总支干部等人员组成。一方面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该项工作,另一方面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缺少必要的理论底蕴和有效的咨询技术。谈话法常常是咨询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很少借助仪器、行为疗法等手段与方法。工作模式单一,往往收效甚微。心理工作形式化和简单化。
(三)轻发展咨询重障碍咨询
学校工作机制普遍存在“轻发展咨询重障碍咨询”现象,通过普测发现心理困难学生,进一步跟踪访谈,进一步进行心理困难等级鉴定,都是基于从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入手,致使学生当中依然存在心理咨询即是心理有问题、 精神有问题的人才需要的错误理念,忽视心理健康中关系学生成长成才、情感事业、日常生活事件处理等相关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限制了民办高校心理辅导的对象和范围,加深学生对心理辅导的偏见和误解,降低大学生的求助率。
三、构建民办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学校实际探索可行性的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日益紧迫。民办院校的办学优势在于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因此一方面可以紧跟时事潮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对教育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践性,应用性和及时性。另一方面整合有限资源,挖掘学院潜在能力,培养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工作校园环境。
(一)构建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
1.构建二级心理辅导体系
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具体指的是在二级学院设立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全程监控。二级心理辅导站不同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我们的定位侧重于预防、监控学生的日常心理状况,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体构建路径为设置心理专兼职辅导员-心理辅导助理-班级心理委员-寝室气象员为体系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工作站,打通信息传递通道,全面覆盖高校全体学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情况变化及时反馈,不留遗漏。同时借助这样一支队伍将基础心理知识普及到学生,将心理活动和体验带给学生。并借助二级学院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便利条件,给予学生最直接的帮助,指导他们顺利度过大学生活,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培养训练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
专职心理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员应该具备国家认定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拥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同时,也要各有所长,针对性的提升某项心理技能进行专业化学习。心理辅导助理除了具备心理健康知识,能够分辨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基本常识,同时需要掌握心理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步骤,帮助老师开展一系列发展性心理团辅活动。班级的心理委员、寝室气象员应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他们拥有辨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基本常识,能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理论,帮助需要的同学。
3.完善硬件设施,设立专项资金
目前许多心理防御手段,需要设置特殊的场地并用到教具。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可以加大投入和建设,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桌椅、沙发、文件柜等办公设备,满足个体咨询和谈话的需要,根据需要,配备如性格类和情绪类心理问卷调查、团体活动场所、心理宣泄器材、心理游戲道具、心理阅览室等基础设备,打造二级学院基础心理咨询中心。
4.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手段
我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为是网络必修课,致使学生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较少,形式也较为单一。要打破目前心理健康资源贫乏的局面,除了个性的心理咨询,学校应该制度创新,打造平台。鼓励挖掘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或辅导员展示。例如可以在校内创立“辅导员心理工作坊”,结合当下流行的心理教育形式,包括“沟通礼仪”心理团体课程,“恋爱密码”心理团体课程,“学习习惯”心理工作坊、心理剧、心理微电影等多种心理教育手段,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结合目前网络应用程序,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微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内容,同时可以提供心理咨询预约,心理问题答疑,心理测验等服务,既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又建立了交流渠道,便于推广和宣传。
(二)立足团体教育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我校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处于相对落后的事实现状,在有限的资源下,利用民办高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优势,形成团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及时性调整,初步形成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向上吧,少年》系列活动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扩散到学生中。打破单一个体面谈的局限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民办高校学生出现的自我、自卑、情绪障碍以及沉溺于网络等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的。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向上吧,少年“思人生,造新梦”系列活动借助影片展播、身边榜样分享会、人生画册活动等形式,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思考正确的人生追求,找到自己的梦想。比如,学生看到励志类的影片之后,感触很深,认识到不完美世界困难挫折的生活事实,而看待事物的角度决定不同的体验和结果,勇战挫折的内心应该受到尊重;有的学生看到人物励志影片之后,意识到家庭社会支持给与人的温暖,真心待人、宽容理解他人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发现了与人相处中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保持真我和善心的待人之道。
2.分类别进行团体教育游戏活动策划,力求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民办高校二级心理咨询条件简陋,心理咨询队伍弱,在这样的条件下,除了鼓励有心理咨询师的老师专兼职参与,更要发挥学生干部力量,发展朋辈教育和团体教育,由于学生干部教育能力有限,专业性不够的特点,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分类别团体教育游戏设置,针对性的开展以凝聚力为目的、以人际交往为目的一级适应性训练的户外团辅系列活动,开展以情绪调节为目的、以排忧解难为目的、以压力释放为目的二级心理调节的户外团辅系列活动,以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为目的三级心理咨询,通过分层次的游戏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减轻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将一级二级心理团辅模式设置为教师指导,心理助理队伍主导策划,扩大受众面,增加针对性、互动性、趣味性和体验性,通过向上吧,少年“助人自助,我在行动”系列活动,结合团辅模式,期望通过活动使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同理心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在二级心理游戏中宣传心理常识,缓解学习压力,丰富大学生活,并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分层次系列团体教育活动通过连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最后利用团辅满意度调查,反馈发现大学生心理倾向和心理疏导需求。为进一步改进心理团辅做支撑。
3.专注专业化,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除了形成专业机构、扩大受众面,丰富形式,探索“预防为主、全部监控、全部辅导”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团体教育模式。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监控和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为强化专业性,整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拟通过向上吧,少年“静心善思,完善自我”系列活动,主要借助心理读书会、心理活动月、专题心理讲座等心理专项内容辅以支撑。
参考文献:
[1]庞海燕,丁照勇,杨攀峰.二级心理辅导站团体教育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4):191-192.
[2]李洪波. 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3]刘欣欣.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2(30):68-69.
[4]赵勇,王万章.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71-73.
[5]李荣荣.二级心理辅导站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