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摘 要:阅读对学来说非常重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展思维,还可以开拓眼界,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单纯进行表面阅读,要进行拓展式阅读。只有不断向深拓展,才能使学生阅读能力有更大提高,才能使阅读更加有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拓展式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3-0106-01
阅读使学生更加聪颖。阅读让学生心境更加纯洁,阅读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1.文本拓展
(1)互文对照拓展
文本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其他文本结合在一起的。每个文本都要依赖于其他文本,相互弥补和点缀,才能彰显文本的魅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外界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只局限于表面,思想上朦朦胧胧。作为老师,在讲解课外的时候,要充分与外界结合,通过互文阅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比如,在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当时创作的背景。当时,五四运动已经退去,中国依然在黑暗中徘徊。但是,郭沫若对当时的社会并没有放弃,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了这首诗,运用无限的想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虽然只是想象,但是,却是一种必然。他把天上的灯和地上的灯交融在一起,展示出一个和平而安静的世界。了解了作者创作背景之后,再去读这首诗,就能体会到诗的内涵,对诗人的爱国情怀更加欣赏。
(2)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使学生的思想更加高尚。通过阅读,能够提高认识,做一个纯正的人。初中生对外界认识还比较懵懂,没有社会经历。因此,阅读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阅读可以向课外延伸,打开视野,健康成长。在阅读中,可以把作品、作者和背景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创作背景之下,去品读作品,体味作者的思想内涵。这样,就会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理解,就能从阅读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比如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时候,让学生先了解作者,是一位美国作家,名字叫埃德加。那么他为什么会写中国呢?因为他在中国进行实地采访,看到了中国革命蓬勃发展,也看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看到了红军领袖和将领一同为了新中国的到来,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之后,就会真正了解这部书的内涵,老一辈的形象就会展示出来,他们的事迹深深激励学生不断前行,时刻为了国家而做好准备。
2.生活拓展
阅读和生活形影不离。没有生活的阅读,就如同没有太阳,感受不到温暖。初中生的身体和思想正在不断成长,他们必须经过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变得更加的充实,才能拥有更强的能力。语文阅读最终就是去读生活,读人生。每一次阅读,都是对生活的感悟,每一次感悟,都是一次成长。只有从阅读中学会感悟,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更加的充实。没有感悟的阅读,就不会有更大成长。比如,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这课的时候,如果简单的从故事情节去了解,浅显的知道海伦从小患上了猩红热这种病,这种病很难治,最终,她眼、口、耳都失去了功能,她的生活一片黑暗。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就如同晴天霹雳。如果不往深处拓展,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或许学生只会对海伦存有一点同情,但是,却体会不到海伦的巨大力量。因此,在阅读中,要向深处延伸。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自己遇到困难,会向海伦那样坚强吗?学生们就会从中悟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向海伦那样,不抛弃,不放弃,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困难在海伦面前不堪一击,在自己面前更渺小的像个小蚂蚁。通过向生活拓展,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更加坚定,对生活更加热爱,时刻用一颗勇敢、乐观之心去生活,去学习,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加灿烂。
3.向其他学科拓展
阅读的未来趋势就是融入到其他科目之中。科目之间没有界限,而是完美的融为一体。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向其他科目延伸,要实现无缝对接。比如,在阅读《春》、《雨的四季》等文章的时候,里面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让我们沉浸其中。那样的美景让人不忍去破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雾霾、风尘暴、盐碱地、土壤沙化等,这些都人类的“结晶”。这样,在拓展中,就与地理等科目聯系起来,就实现了科目间的结合,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意义是多么重大。
总之,阅读要运用拓展教学,使阅读向更深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阅读中寻找真理,才能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新时代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周晓妍,康红杰. 立足文本,有效拓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策略研究[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9):118-118+188.
[2]邹大泉,耑志明. 有拓展,才有发展——例谈文本拓展阅读教学策略[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6(05):133-135+220.
[3]郭卓轩,张正阳,刘俊华.在文本中超越文本——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实现拓展式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