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腾 崔凤午 钟利军
摘要: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近些年中,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程度日益加大,中高职院校培养能力不断增大,获得了多项成果,但吉林省西部教育明显跟不上发展进度,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城市发展基础薄弱、总体规划滞后、城中村现象严重、交通不便等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适应吉林省西部的教学现状,展开对吉林省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建设,重视和规划区域发展政策,建设完善的教学教育体系,促进当前吉林省西部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区域经济发展;改革
一、 吉林省西部职业教育现状
吉林省当前正在根据自身情况,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当前,西部城市欠发达,不如其余城市发展,为了创建吉林西部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对教育体系的重视和规划,通过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强了对人才的输出和保证,能够在西部教育和科學发展中不断创新技术发展和产业改造,给人才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为促进吉林省西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全系的思考方向,加速高校转型,利用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促进经济建设。
二、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
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可实践性、操作性更加突出,具备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工作能力,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有着不同的指导方向,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导向中,无论是哪一个方向,都是被鼓励就业而不是升学,再就业导向政策下,职业学校的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很多地区已经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基本上就是通过面向社会,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线技术职业岗位,招聘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紧缺(就是“大国工匠”系列片里的那些师傅们),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白领,也需要蓝领,技术人才就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也更为直接和紧密。
建立一个能够加强实践目的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提供新鲜血液,加强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性,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适应吉林西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 吉林西部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现在我国不断地发展改革,目前正处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当前吉林西部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中,很多城市为西部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大量经验,帮助。有效的缓解高考带来的压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吉林西部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想要更好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提高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上要保持大量精力,保证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对职业教育有充分客观的认知。
在当前吉林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里,如何才能推动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对现有现代职业和教育体系加以完善,把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开展面向整个社会,让学生和家长充分的了解职业教育,积极的开展学生的各项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加深对行业企业文化的理解,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在不断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保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对更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体系,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更好的接受职业教育,间接的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想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就要从完善职业院校的办学体制,提升办学质量开始,用更多的方式来改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改善吉林西部职业技术教育现状,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技能,与地方企业打造定向培养班,培养优势技能型人才,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员,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让吉林西部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提高企业产值,为地方政府纳税金额也会提高,提高当地GDP,为吉林西部地区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当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依旧需要完善,只有不断地完善职业叫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对西部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带动,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生产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在不断的学习教育中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融为一体,不去一昧的追求升学,从而导致压力,并且院校也不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加强职业培训,抛弃教育性的理念。职业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去探索更本质的东西,那就是从事社会任何职业都要具备相应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邬文娟.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开设[J].当代音乐,2019(07):66-67.
[2]潘海生,宋亚峰,王世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框架建构与困境消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04):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