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育人

2019-09-10 07:22胡灵敏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34期
关键词:热水袋筷子动机

胡灵敏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印度诗人泰戈尔这样说过。的确,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情感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真正视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以说: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一、以情激趣,诱发主体性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小学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而应该通过教师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如教二年级《爱清洁讲卫生》,先让一小朋友戴上“苹果人”面具,然后边表演边唱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见了都爱我,请你先瞧自己手,要是手脏别碰我。”手脏为什么不能碰苹果呢?老师借机引发悬念,并告诉小朋友:“因为脏手上有许多细菌,不信,请你瞧瞧。”然后组织实施操作,让显微镜让小朋友逐个观察,许多小朋友看了立即明白了道理。这样的开头,既富有情趣,又渗透了相应的情感因素,为明理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有时,采用表演、游戏、儿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也不失为高明之举。在《集体力量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把筷子,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根筷子,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把筷子,看出现什么后果?同学们兴致颇浓,静静地注视着讲台前折筷子的同学,一根筷子轻而易举就被折断了,但无论另一位同学怎样使劲,甚至台下同学帮忙,那一把筷子仍完好无损,随即,教师让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却怎么也折不断?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最后,教师顺着同学们的思路作了归纳,“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水到渠成得到了揭示。这样的课堂教学,寓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亲自参与游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促使了学生品德的内化,达到了晓之以理。

二、以情入境,丰富感受性

有一句我们常说的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意指当我们遇到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跟有关人员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做法和体会不尽相同时,就不妨将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去,参照别人当时当地所处的特定环境来思考某一问题,这样,可以有利于减少主观意识,有助于大家对问题取得共识和谅解。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用创设情境、转换角色、引入角色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内心的感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尊敬老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小品演出,由教师扮演戴老花镜的奶奶,由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玲玲、妈妈,排演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让每一个演员都设身处地为所扮的角色思索,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一开场,妈妈把大热水袋给了奶奶,小生答后板书:允许时热水袋给了玲玲,一转身,玲玲就把自己的小热水袋给奶奶暖脚,奶奶非常高兴,称赞玲玲是孝顺老人的好孩子,玲玲却俏皮地说:“热水袋生小娃娃了!”课堂成了家庭,师生成了亲人。学生们都看得津津有味,兴高采烈,虽然,角色的表演并不成熟,有时还会出点洋相,引起哄堂大笑,但学生对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的喜爱却是显而易见的。用课堂小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教育别人,用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来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入情、入境,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除小品外,还可以采用短小精悍的即兴表演,尽管孩子们的演技不熟练,但调换角色、现身说法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领会应该这样做及为什么这样做的浅显道理。

根据思想品德各种类型的课文,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与课文有关的各种情境,或师生同时进入角色,或运用外来角色,以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三、以情激情,增强感染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感情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小学生往往把教师的言行作为镜子,教师的情感无时不在地影响着学生,年龄越小越是如此。《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教师作为接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对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本身应当具有高尚、积极的情感,并在教学中以真情实感去感染、打动学生,切忌逢场作戏。教师的情“真”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教第五册《谦让》,我先让从孔融让梨这个从古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故事中明白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后又把根据少先队叶芳的动人故事制成的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受感动?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谦让就是要像叶芳那样在荣誉、方便、享受面前不占先,人际交往中要发扬谦让精神,才能友好相处……最后,我满怀激情地补充讲述了《一个苹果》的故事,由于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志愿军战士那种先人后已的崇高精神实在是太感人了,所以我讲得感情非常投入,好几处都哽咽了。学生听得入情入境,教室里鸦雀无声。故事刚讲完,下课铃声响了,我便这样简明扼要地作了结课:“请记住孔融、记住叶芳、记住这些可敬可爱的战士,当自己和别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想想他们,你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接下来便是洗手、排队领饭。往日总有一些学生要“争先恐后”,可今天,每个同学都变得很守秩序,他们还彼此议论着:“太感人了!”“我都被感动得快要哭了!”一位平时不爱听劝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同学,今天居然好几次对曾被他排挤过的同学说:“你先来!”然后自己排在了他们后面。由此可见,感情对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巨大!

四、以情引行,强化动机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动力,有了正确的动机,才能产生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因此在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时,必须先使学生明确行为的意义,使之成为学生强烈的内在需要,形成正确的动机感。通过情感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自觉行动的愿望,从而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自觉自愿地、兴致勃勃地进行行为实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上《关心父母》一课时,教师不是用枯燥的讲解对学生提出要求,如什么叫家务劳动,为什么要爱劳动等,而是用真挚的情感和切身的感受去激发学生适当参与家务劳动的动机。教师同情地说:“有几位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唉,老师,我每天下班回家,真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回到家中一看,房间里、厨房里乱糟糟的,不得不干活哪,真累死我了!同学们,我听了几位妈妈的话,心里很难受,怎么办呢?”说到这里,教师用诚恳的目光扫视着教室,只见一双双小眼睛忽闪忽闪的,一个个小脑筋都在思考。于是,教师又接着说:“同学们,爸爸妈妈每天忙里忙外,非常辛苦,你们能想个好办法,让他们轻松一点吗?”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争着发言:“我放学回家,可以帮助妈妈扫地、擦桌子。”“家里的活儿,只要我能做的,我一定帮着做。”……学生干家务的动机,就这样被引发了,干活不是由于老师的“命令”,而是经过情感的激发形成良好的内在需要。

真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道德动机,教师亲切的话语、殷切的期望,促成了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力推动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并转化为更自觉的行为习惯,使之发展,使之巩固。

猜你喜欢
热水袋筷子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Chopp ed!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挑个热水袋好过冬:看看哪种热水袋凉得最慢?
筷子礼仪
凶手的动机
危险的电热水袋
筷子的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