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红 徐萌
摘 要:数学学科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综合素养等有着十分重要意义,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强化对数学学科作用的认知,不断的重视起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并以学生为根本,用心施教,不断对课堂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深入钻研,找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实现高效教学,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将结合教学经验积累,就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师都积极的在因材施教、以生为本、个性化发展等理念的支撑下进行了有效教学的探索,且通过高中数学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使得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不可否认,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教师改进和克服,还需要广大基层数学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以找到良好的对策提高课堂教学总体水平。
一、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提升综合执教能力
理念是有效教学的先导,正确的教学理念可以让数学教师准确的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让课堂变得高质量,让课堂更有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基本教学情况来看,受到高考升学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和改进,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总结。一方面,高中数学教师要有效的钻研新课改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方向,准确的把握新课改的实质,积极的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给予学生更加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想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新的教学理念,还需要数学教师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和综合执教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学习一些和数学教学相关的专业化知识,并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管理、心理辅导、课堂组织等相关的书籍,同时还要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本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师更好的把控课堂教学,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助力课堂的有效教学实施。
二、积极进行教法创新,不断激发课堂活力
课堂是否具有生机、课堂是否具有活力,对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实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的进行钻研,不断的进行教法创新,从而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教法来有效的和进一步的激发高中数学课堂的活力与生机,助力课堂学习氛围的浓厚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一方面,数学教师要积极的打造信息化课堂,如合理的借助微课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等打造翻转课堂,充分的发挥线下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势,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内容时,数学教师不妨将学习资源放置在线上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并做一些在线检测题目进行巩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搜集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资源,而教师则可以通过线上的交互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在线下教师可以借助PPT课件或者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指数函数的图像进行动态化的演示,也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对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形象具体的讲解,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的组织开展合作学习,进一步的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活力满满的开展数学学习。
三、用心构建第二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素养
第二课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巩固学生课堂学習效果、有效拓展学生数学学习视野的重要手段,高中数学教师要提高对第二课堂构建的认知,用心构建高质量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学习了《幂函数》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第二课堂为依托,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积极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讨论学习,有效就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帮助学困生较好的开展数学学习。另一方面,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如一起搜集学习资料,一起就开展在线讨论学习,并积极的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众多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提升综合执教能力;积极进行教法创新,不断激发课堂活力;用心构建第二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素养等,找到适合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教学策略,进一步的把握高中数学高效施教的基本规律,从而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曾武.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68-169.
[2] 吴霞.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J].甘肃教育,2019(18):101.
[3] 戴小挺.借微课资源之力,扬高效导入之帆——微课资源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导入环节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9(2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