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萍
[摘 要: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认知的过程和理解,注重“解题”而忽视在实际中的应用。由此导致学生只知概念是什么,不理解为什么,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有悖课标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本文就课标界定的四个方面为例,活用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材;实验;核心素养]
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认知过程,注重解题而忽视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导致学生只知概念是什么,不解为什么,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思维逻辑性不强,有悖课标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本文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个方面的教材典型问题为例,活用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在课标界定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都有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强化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下面,笔者就这三个方面教材中的典型问题为例展开不同的活用改编。
一、活用实验——变换教材背景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1页1.2节二次函数的图象。
此设计题属于函数内容,是学习了二次函数图象以后的一个巩固设计,但是这个实验操作性不强,需要用到打点计时器,从横向学科来看,初中科学阶段还未学到此实验的操作,学生要到高中才会接触到此类加速度问题。我们可以变换问题背景,从学生可以操作的生活问题为实验,改编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切蛋糕问题源于学生生活实际 ,可以利用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以让学生探究到切蛋糕的块数与所切的刀数之间具有的关系式,设计下述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猜想等活动。
(1)如图,一块蛋糕一刀可以切成两块,切两刀最多可以切成四块,切三刀最多可以切成7块。
如果切四刀,切五刀,最多能切成几块?切n刀呢?
用m表示切n刀最多可以切成的块数,请完成下表。
[n 0 1 2 3 4 5 …… m …… ]
(2)以上表中对应的数据为为标点,描出m与n之间所对应的图象。
(3)观察所画出的图象,猜想m与n之前具有怎样的关系?并求出m与n之间的关系式。
“数与代数”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通过学习本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力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这些内容所涉及到的核心素养都可以通过实验加以培养,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以上述教材改变内容为例,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如下:①学生通过动手切蛋糕模型,很容易得到表格中對应的数据;②在得到对应的m的值后,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描点,作图,不难得到m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所对应的图象;③学生通过观察不难猜到,经过这些点的图象其实是一条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的一部分,由此可以得到解析式[m=an2+bn+c],选择数据代入可得[m=12n2+12n+1]。这就是由切蛋糕实验得到的切蛋糕刀数n与最多可以切的块数m之间的一个数学模型,根据这个模型,随意给定一个刀数n的值,都可以求出对应块数m的值。
学生在做这个实验并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中,其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几何直观、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都将得到培养和发展。另外,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还能进一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思考与实践的经验。这些素养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活用实验——串联教材内容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7页1.1认识三角形做一做。
任意剪一个三角形纸片,用折叠的方法(如图),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此习题是在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新课中安排的,之后的内容中还有很多关于角平分线的问题,在学习完相关系统知识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一个串联,这样不仅可以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其空间观念。
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我们串联了以下四个问题。
(1)在纸上任意画一个∠BAC,把它沿经过点A的某条直线对折,使角的两边AB与AC重合,然后把纸展开后平铺,记折痕为AD,你发现∠BAC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指出它的对称轴。
(2)如下图,在∠BAC的角平分线AD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PM⊥AB,PN⊥AC,垂足分别是点M,N,用圆规比较PM和PN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你的理由,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如上图,已知∠BAC,经过该角内部任意作直线[l1]∥AB,作直线[l2]∥AC,使得[l2]与AC之间的距离等于[l1]与AB之间的距离。记[l1],[l2]的交点为P,则P是∠BAC内部一个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做直线AP。如果将∠BAC沿AP对折,你发现∠BAP与∠CAP重合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4)已知一个角,你能用尺规作出它的角平分线吗?
问题(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折纸的方法探究角的轴对称性,从而发现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问题(2)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问题(3)是问题(2)的反向探究。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得到角平分线的两条性质,虽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二者涵义不同。
问题(4)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用尺规作一个角平分线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在作图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实验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对角平分线性质的认识,而且其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力能力等核心素养也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大部分知识,我们都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系列实验活动获得这些知识,形成一些基本技能,感悟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活用实验——细化教材问题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63页简单事件的概率目标与评定。
某政府对某项决议进行民意测验,通过对6个区的市民作问卷调查,获得如下数据。
(1)完成上表(精确到0.001)。
(2)估计市民赞同、不赞同该政策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3)该市有150万选民,估计赞同该政策的选民有多少人,反对的有多少人。
为了让学生在实验、统计、探究等活动过程中,了解频数、频率的意义,学会列频数、频率分布表,体验统计结果的随机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笔者细化了教材中给出的问题。
(1)该调差属于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如果你是该政府的人员,你是怎样展开你们的调查的,请简单阐述。
(2)完成上表(精确到0.001),分别计算上表中各组结果的频数之和和频率之和,你有什么发现?
(3)估计市民赞同、不赞同该政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哪个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大?
(4)观察你完成的频数、频率分布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认为频数、频率分布表对于描述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作业?与同学交流。
统计内容的教学中心在于统计活动,即:数据的“收集—表示—处理—推断”过程,而不是統计概念的教学;概率内容的教学以理解概率的概念为基本目标。本案例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试验、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引入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列出频数频率分布表,探索调查结果中各组数据的频数之和,进而发现规律。
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将经历统计数据产生和分析的整个过程,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处理,得到频数和频率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即各组频数之和等于调查的总量,频率之和等于1,这个性质在学习本章以后各节内容都要用到。
本案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这个实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处理数据的能力,增强用数据说理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对于将来在工作中形成的“以理服人”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思考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教与学的改进。教学实验是一个收集完整数据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教与学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因而数据的积累不在于实验本身,而是从教和学两个层面,基于数据在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层面开展教与学改进策略研究。
以上笔者通过三个教材活用实验说明,数学核心素养都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得到培养和发展。事实上,教材中大部分知识都与核心素养有关,这些知识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活动,让他们在操作、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知识,形成一些基本技能,感悟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核心素养,从而落实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实现其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