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丽
摘 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选择进行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深入性融合创新,显得十分关键。本文将在阐述高校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融合的必要性、现状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德育视野下两类工作融合创新的妥善方法,为今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德育;思政课;辅导员;融合创新
1 前言
高校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的融合,是贯彻德育理念和目标的必要途径。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德育知识的技能,令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自由性学习和开放性实践互动。长期坚持下去,拓展德育范畴,改善辅导员工作效率和水平,培养更多满足时代、社会要求的人才。
2 高校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2.1 豐富德育模式
思政课、辅导员工作都属于高校德育手段。其中,思政课透过面对面教授和组织学生互动来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加深师生、同学间的情感,对于德育质量改善大有裨益;而辅导员工作主张监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动态,并随机提供德育,相比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明显更了解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改造。所以说,为了创造更加优质化的德育环境,令德育朝向良性轨道发展,仍需两者共同努力。
2.2 贯彻德育理念
现代化的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传统有明显的差异,要求同时重视德育方面的理论传授和实践指导,加深师生彼此间的互动交流;而辅导员工作同样将德育作为重点。所以,在理念方面,两者是共存关系。在正式进行思政教育和辅导员工作融合时,应该要转变德育理念。即理解包括思政课堂和辅导员工作在内,都属于德育的外在形式,重心都在于完善学生的德育知识,改善德育质量,正因为它们拥有相同的德育价值内涵,所以在德育观念方面两者有机会融合。
2.3 方便德育管理
思政课沿用全国统一教材,依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来安排专门的课时,并定期接受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所以在德育教育方面要求比较严格。而辅导员工作重在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后,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和思政课相比没有那么严格,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可以在德育上松懈。事实上,因为平常交流不多、各行其是,许多高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并没有在德育管理上形成合力,如若始终依靠思政课来强制灌输,只会令德育内容更加知识化,埋下脱离实践的隐患。因此,今后要努力促成思政教育和辅导员工作在德育管理方面的融合结果,确保它们彼此相互支撑影响。
2.4 整合德育资源
现代化的高校思政教育,主张挣脱传统的说教约束,配合投影仪、光盘等全新载体来进行德育内容生动性演示,树立起完善化的网络视频和电视广播等课程体系,以调动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意识。而辅导员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为了增强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参与竞赛类课外活动。两种教育模式都能够丰富德育资源,选择将它们有机融合,则更有利于改善高校整体的德育质量。
3 高校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融合的现状
在高校德育体系之中,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大两者融合力度,有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但现实往往与之相悖,在部分高校之中,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分别属于不同机构,其中思政教师负责传授理论,辅导员则在生活中给予学生陪伴和帮助。客观来讲,思政课涉及的理论知识比重较大,且涵盖社会、经济、科学、伦理、政治等各个层面,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的内容少之又少,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另外,因为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长期各自为政、交流不多,才导致辅导员不能第一时间明确学生思政学习中的困难。
再就是尚未树立起有助于思政课、辅导员工作融合的机制,以及彼此相互交流的平台。想要令高校思政课发挥应有的德育功效,顺势规范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实现个体的健康性发展,就必须要令辅导员参与到思政教育环节之中,透过生活实际层面来引导学生上好思政课,配合思政理论知识来解决德育工作中遭遇的种种问题。
4 高校德育视野下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融合创新的妥善方法
和高校内广大的学生群体相比,思政教师数量明显是短缺的,急需更多的兼课教师来补充,所以说,选择让一些有思政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来充实思政课教师团队,能够及时有效地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另外,当下思政理论课有待进行深层次的创新和发展,呈现出更多鲜明的特色,而想要达成这类目标,就必须要促成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融通,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令思政实践平台快速的向专业实习平台延伸。而选择尽快地将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融合起来,则可以令思政课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特征,由此看来,具备相同专业底蕴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进行融合性建设,并非是无本之基和无根之木。至于怎样做好两者的融合创新工作,相关细节将如下所示:
4.1 提供专业化的思政课、辅导员工作融合平台
第一,信息交流平台。须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思想特性,很难被思政教师全面掌握,不过辅导员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则相对多一些,对于学生的了解也更加完整一些。所以说,要促成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的快速融合,首先要在两者之间创建高效率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平台。如定期召开讲座和例会,要求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必须参与,学生派代表参与,从而及时明确学生的学习变化,并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指导模式。在此期间,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将轮流进行主讲、阐述建议;而为了保障例会有意义的进行,组织者还应该预先准备有关素材、列出重点问题,待现场人员探讨完毕后,总结出最佳的教学指导建议。
第二,合作教学平台。选择创建合作教学平台,则可以辅助思政教师更加充分地掌握学生日常生活状况和思想变化规律,从而及时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大幅度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水平;而辅导员也能够基于此展开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创造理想性的德育环境。如直接安排优秀的思政教师来兼任辅导员一职,令他们在努力授课的同时,熟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状况;再就是鼓励思政教育能力较强的辅导员去教几个班,这样既加深了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间的交流,又有助于强化思政教学和德育的实效性。
4.2 构建适合两者工作开展的管理机制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毕竟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工作属性也有差异,想要两者顺利融合,就要大力依靠组织指导和个体自发性参与。不过这样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包括时间不协调、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强等等。所以说,还应该预设专门的管理机制,在令两者统筹协调过后,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收获更加理想的教育成效。换句话说,就是在两者分管管理部门之上构建协调性的管理机制,安排经验丰富的领导担任管理者一职,并提供专门的办公室,方便辅导员、思政教师深入性的交流互动。
首先,督促思政教师和院系对接,帮助辅导员快速解决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努力纠正学生的政治思想并提供妥善的心理辅导;要求辅导员承担起对思政教师的岗前培训职责,教会思政教师如何调查学生的总体状况、怎样进行舆情监控,在令其熟悉学生守则、最新管理文件、法律条例之后,彼此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共享。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师要由辅导员助理做起,考察合格之后才可以独立上岗,而在此期间,辅导员还应该在学生管理、政策把控等方面给思政教师更多指导帮助;至于辅导员在组织课余活动时,思政教师也须大力参与,力求在保障该活动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高度之余,避免泛娱乐化和庸俗化等现象的出现。
其次,提倡辅导员在熟练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和政策》等实践课重点内容之后,积极地到思政课堂中担任助教一职,随后按照讲课的实际状况,不断增加上讲台的次数。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辅导员努力扮演好《心理健康》、《军事理论》等课程的授课主体角色。在此期间,将由专业的思政教师来负责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指导帮助,培训内容将主要涉及到教案准备、岗前试讲、教研、教学质量监控等等,顺利通过之后再由思政教学部门统一考核,力求做到择优上岗。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属于高校思政理论课当中的基础部分,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和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思想动态、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有着极为缜密的关联,既有助于纠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又有利于强化他们的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辅导员在讲解该类课程时,最好先和思政教师共同介入到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在令思政教师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手材料之余,令辅导员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并在其中拓宽个人的发展范畴。长期坚持下去,就可实现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目标,真正达成德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等创新的要求,令高校德育工作维持应有的时代感和实效性特征。
4.3 开辟辅导员、思政教师融合性培养的可靠路径
第一,理论培训路径。即借助正规的学历培训或是短期培训来强化辅导员、思政教师的理论水平。一方面鼓舞思政教师、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政教育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另外一方面借助思政和辅导员师资培训基地,来增加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互动交流机会,令他们及时扩大知识面和视野。
第二,实践培训路径。只有经历过实践,才会获得切实感受,从而明确自身缺陷并有重点的完善自身综合素养。所以说,高校可考虑沿用相互兼职体验的培训方法,锻炼思政教师的组织协调和素材整合能力,丰富辅导员的理论储备并解决思政课师资短缺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令高校学生顺利毕业并适应复杂的岗位、社会环境,就必须预先做好对他们的德育工作。而在正式开展该类工作之前,则要先努力促成思政课和辅导员工作的有机融合,毕竟只有这样,才可以快速改变高校思政教学现状并提升思政教学效率、水平。基于此,高校领导要透过不同途径支持两者的融合,在加大两类岗位间经验信息的交流力度之后,鼓励两类工作人员定期轮岗。久而久之,调动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后规范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朝着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类人才方向不断过渡转变。
参考文献:
[1] 郑光贵,魏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11):155-159.
[2] 潘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相结合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6):133-138.
[3] 刘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问题探讨——基于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视角[J].理论观察,2015,31(10):84-96.
[4] 凌澄.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32(29):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