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官网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2019-09-10 14:46:22刘文娟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4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文化

刘文娟

【摘 要】清明上河园是中国宋代文化的缩影,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归化”和“异化”是针对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的差异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强调译语符合目标语的文化和语言规范,“异化”强调保留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两者各有其优缺点,应为互补互依的关系。中英旅游资料文本各有特点,旅游景点官网的英译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传递文化信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归化;异化;旅游景点官网;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4-0234-03

清明上河园坐落在开封市龙亭湖西岸,它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由宋朝瑰伟建筑、风情演出、美食住宿、民间手工艺、民俗表演、游乐等几个部分组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营销特色,集中再现原图中古都汴京及汴河两岸民俗风情和繁荣景象的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是中国宋代文化的缩影,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清明上河园旅游景点的介绍在帮助游客在游览欣赏景点之美的同时,还能让游客了解和学习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出发,对清明上河园景点官网的英译进行分析,意在探讨如何在旅游景点官网的英译中使用这两种策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1 “归化”和“异化”

1.1 概念

“归化”与“异化”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缔(Laurence Venuti)在1995年提出。“归化”与“异化”是译者针对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针对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指导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与运用[1]。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2]。换句话说,译者以目标语语言文化为归宿,选用符合目标语语言文化规范的译文传达源语文本的内容,消解源语文化因素,彰显目标语文化价值观,使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感觉是在阅读目标语原创文本,以便产生情感共鸣。所谓“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3]。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接受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向源语文本作者靠拢,选用与源语表达方式对应的译文,力求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色,使读者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4]。“归化”翻译处理时,注重目的语的风俗文化、价值取向、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异化”翻译处理则与之相反。

1.2 “归化”和“异化”的优缺点及互补关系

就保留源语旅游文化而言,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由此可见,不同的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各有优缺点[5]。一般而言,“异化”翻译有利于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可能会吸引目标语国家的游客;但是“异化”打破目标语语言常规,译文所含的文化信息过多,容易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从而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不利于吸引外国游客。“归化”翻译遵循目标语语言规范并用目标语文化代替源语旅游文化,在目标语所在国家,译文更容易被理解,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较高,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归化”过度依赖目标语表达形式和文化材料,用相应的目标语文化代替源语文化,容易造成源语旅游文化独特性的缺失,或者错位和曲解。

“归化”和“异化”各有优缺点,可以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达到不同的翻译效果。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考虑交替采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使之互补互依,既能保留源语旅游文化,又能在目标语国家被接受和认可。如“普宁寺”:Puningsi or Temple of Universal Palace。第一种翻译属于“异化”,单纯地使用汉语拼音;但这不能反映景点蕴含的文化信息,无法激发游客的兴趣和探究之心。“归化”即第二种翻译,恰好弥补了音译的不足,使得景点名称和文化内涵都呈现游客面前,一目了然,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中英旅游资料文本的比较

中英两种文化属于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等,从而有了不同的语言规范。首先,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人与客观世界融为一体,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漢语在表述上注重主体意识,重感性,重意合、隐形连贯。西方哲学崇尚个体思维,受形式逻辑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理性,主客体分明,不偏重主体意识。因此,英文的旅游资料介绍相对比较客观,而中文的旅游景点则会融入很多个人的情感。其次,中英写作审美观不同。中国写作审美一贯强调客体景物与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声情并茂,引起读者共鸣。受此影响,汉语旅游景点介绍也有这些特点。但是,英文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其表达强调客观实和具体性。同时,英语兼顾主体性描述,但倾向于客体性描述。

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英语旅游资料的基本特点是重在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信息的传递;而中文旅游资料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并不十分在意信息的传递。中英旅游资料的特点可以从词汇、句子结构、修辞、篇章结构4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词汇的角度看,英语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形容词使用较少,实际的信息词占很大比例;中文旅游资料大多使用形容词及四字成语渲染气氛。从句子结构上看,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是一种主语突出型的语言,其基本形式框架是主谓一致;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是一种话题突出型的语言,主谓的形式不如英语的严格,而且常常使用大量的平行结构,讲究音韵美。修辞方面,英文旅游资料文本很少用到修辞手法,中文的旅游介绍文本很喜欢用比喻及拟人等修辞,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篇章结构方面,受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英文的表达多是开门见山,最重要的信息一般放在最前面,按线性式方式展开文章,内容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中文喜欢开头引经据典,再引出景点介绍,注重细节描写,螺旋式的展开描写。中国旅游景点的官网介绍及其英文版这种旅游资料文本,其使用的语言亦是如此。例如,对清明上河园景点水心榭的介绍,先是关于此景点的诗文,然后介绍其位置和构造,最后说在此听音乐的妙处: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满庭芳》清明上河园中的这座水心榭,四面临水,一桥相连,显得通透空灵;榭顶玲珑,梁柱纤秀,清丽雅致仿若出水芙蓉。隔水聆听由水榭传来的管弦之乐,丝乐缈缈,简直是神仙洞府也难以比拟的人间乐趣。

3 译例分析

翻译既是语言交际手段,也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因此,旅游景点介绍的译者,应根据中英两种语言规范和中英文旅游资料文本的特点,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如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华丽的辞藻、虚化朦胧的表达等,做到既转述源语文本所含的旅游信息,又能把与景点相关的旅游文化传递给目标游客。下面将以清明上河园景点官网及其英文版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

3.1 清明上河园:Millennium City Park

清明上河园是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描述了北宋时期(960—1127)都城东京(今开封)汴京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再现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盛景。“Millennium”有“千禧年、一千年”的意思,反映了所描述景象发生的年代和悠久的历史;然而它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关系。“City”对应发生地点汴京,“Park”对应了该景点的类型。“City Park”意为“城市公园”,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其传统功能主要是满足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而清明上河园属于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场所。城市公园服务的是普通大众,主题公园服务的是旅游者;前者免费,后者收费。故“City Park”的译法容易在外国游客中引起歧义。总的来说,该景点名称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但是尚有欠缺,没有充分反映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混淆了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的概念。

3.2 水心榭

译文:Water-center pavilion in MILLENNIUM CITY PARK is surrounded by water in all direction connecting with single bridge,which shows very spacious and clear. The pavilion is very pretty with cute roof and thin beam-column. It is unmatched amusement to listen music from water-center pavilion in the soft wind.

“榭”在这里的意思是建筑在水面上的木屋,“pavilion”有“亭子”之意,水心榭就是在水中央的亭子“water-center pavilion”,采用了“异化”策略。中文介绍引经据典,辞藻华丽,译文则根据英文表达习惯,采用“归化”策略,省略了典故介绍和华丽的辞藻,保留最基本的信息,即水心榭的位置和视野、水心榭的屋顶和梁柱,以及游客可以在这里听音乐的绝妙感觉。

3.3 鬼谷漂流

原文:放轻舟飞驰,顺激流而下,本已神魂飘荡,岂知误入鬼谷,更见沿途两岸魅影重重,白骨森森,魔哭鬼笑不绝于耳,僵尸骷髅争起啮人,怎不令人心惊肉跳,夺命狂呼。此等百般恐吓,万端惊险,非勇敢者莫行!鬼谷漂流。

译文:Let the canoe rocket along with riptide,which really make your mind fly over. But suddenly you will be frightened to death at the sight of scenery of ghost valley:images of ghost layer and layer along the sides,bones of the dead shining the terrible light,continuous cries and laughing of the monster and ghost,corpse and human skeleton disputing to eat human. How frightening to make living dead! Such threat by all means and terror by all ways,without courage,please stop! Drifting in Ghost Valley.

鬼谷的譯文“ghost valley”采用直译方法,同时符合目标语习惯。“魔”译为“monster”,但是“monster”在西方有“怪物”之意,是具体存在的;“魔”是佛教用语,带有神秘色彩,可以是无形的和有形的。这两者的指代不同。“僵尸骷髅”译为“corpse and human skeleton”,“心惊肉跳”翻译为“to make living dead”,采用意译的方法,符合译入语文化,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中文介绍所含的信息。该段景点介绍使用了“异化”和“归化”结合的办法,有利于西方游客学习和了解文化差异。

3.4 朱仙镇年画

原文: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将中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朱仙镇年画。

英语介绍:New year painting in Zhuxian town becomes very famous since Song Dynasty as one of three specialty of Kaifeng with governmental china and Bianxiu. Dongjing Menghualu said that“Near the new year,all print and sell gate god,Zhong Kui Taoban,Taofu,Caimen Dunlu,Huitou Luma and Tianxing Tiezi”,which showed the unexampled flourish of printing and selling of new year painting on woodblock in Kaifeng at that time. New year painting on woodblock in Zhuxian town.

中文介绍侧重说明年画的发展史及它对印刷术发展的影响,因为中国人很熟悉年画,它是中国特色之一。而英文介绍有信息的补充:年画与汴绣和抟埴坊是开封的三大特色,《東京梦华录》记载新年来临时所有打印销售的年画都是关于门神的。单从内容上讲,英文介绍有更多关于文化信息的解释,有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和吸引外国游客。在翻译上,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策略,如年画的翻译“New year painting on woodblock”和抟埴坊的翻译“governmental china”使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更易于外国游客理解;汴绣“Bianxiu”,《东京梦华录》“Dongjing Menghualu”,门神“gate god”,等等,采用了音译、直译的方法,虽然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但是外国游客难以理解,且《东京梦华录》的翻译格式不对,其翻译应用斜体显示。在说英语的国家没有“门神”之说,有“庇护神”“天使”“精灵”等,与“门神”相对应的译入语可以选择“庇护神Asylum God”,或者用直译加释意方法,如gate god(god that protect the family and bring good luck)。在介绍门神的时候,应该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选他们当门神,更为妥当。此外,过新年在家门贴门神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千年。

4 结语

旅游景点官网的英文翻译贵在其中所含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带来不同的翻译效果。若只偏重“异化”翻译,则无法传递出旅游景点所负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若只有“归化”翻译,则会丧失旅游文化的异域性或独特性。若想两者兼顾,理想的方法是根据旅游景点介绍文本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情景,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使外国游客在理解基本信息的同时,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旅游的跨文化交流。

参 考 文 献

[1]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23(6):20-24.

[2]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4.

[3]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37.

[4]胡开宝.论异化与《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文化限定词的翻译[J].外语教学,2006,27(1):55-60.

[5]汪宝荣.旅游文化的英译:归化与异化——以绍兴著名景点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1):13-17.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谁远谁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