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胜
【摘要】 高效课堂的创建是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在短暂的45分钟内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这将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创建。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由于知识内容的逻辑性强、系统性强,高效课堂的创建需着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才能让化学教学更高效、更充实。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创建展开了论述,总结了几点构建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初中化学 高效课堂 创建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055-01
0
一、聯系生活实际,触发学生热情
在高效课堂的创建中,既需要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这些核心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更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提升对化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新知学习的灵活性,更帮助学生认识到斑斓丰富的化学世界、体验化学学科的精彩。对此,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合理的设计,从表象到本质,从现象到原理,从核心知识到生活应用,帮助学生循序揭开新知的面纱,更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理解。例如,在《溶液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其中溶液和乳浊液本节概念教学的重点之一,往往容易导致学生无法辨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从生活情境和生活资源出发,辅助学生理解认识,帮助学生有效辨析。首先,在溶液概念的学习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活动,将蔗糖、食盐、泥土资源,取适量放入水中,并在搅拌均匀之后静置,观察最终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静置之后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分类,学生认识到:蔗糖和实验都溶解并且在静置之后不会出现分层,而是十分均匀的;而泥土在放入水中之后,一段时间的静置让泥土沉淀下来,出现了分层,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食盐与水的混和溶液与蔗糖与水的混和融合的共同特征。此时,经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学生得出:共同特点为均一性、稳定性、混合性。此时,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操作和实践过程,学生对溶液的概念也就被学生内化理解。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对乳业和乳化现象的学习中,也可以借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应用洗洁精清洗碗筷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感知,也可以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实验过程,并观察洗洁精在清晰油腻物品之后的溶液有和特征,并由学生归纳得出:共同特征为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此时,乳浊液的概念得以生成。在如上教学方式中,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立了生活化学的概念,认识到生活中也富含化学知识,而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学生有效建立了对化学概念的认识,辅助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有效的辨析,高效课堂也就在生活经验和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中得以构建。
二、注重实验教学,催化知识生成
实验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索规律、验证猜想的重要途径,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点。实验教学既需要学生有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进行设计和分析。对此,教师教学要尽可能更为学生创建实验条件,让学生主动设计实验、主动参与实验,并在最终完成实验后主动分析实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点。其中,可燃物和助燃物不难理解,要求在燃烧时有煤油、天然气等物质作可燃物,要求有氧气等助燃物才能燃烧。但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却缺乏对着火点的认识。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帮助学生验证这一燃烧必备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烧不着的纸杯”这一实验,让学生对比分析:在纸杯中不盛水时,纸杯就燃烧起来了。而当盛有水之后,纸杯中的水始终在吸热,纸杯无法达到着火点,也就难以燃烧。通过如上趣味性强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浓厚,对于燃烧的三个条件也就能深刻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且学生的思维在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中得以训练,课堂生成量更足,化学教学更加高效。
三、凸显学生主体,激发探索欲望
高效课堂的创建,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于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卖卖关子,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后,再开展对新知的探索学习,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更高,更具学习活力。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酸和碱的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多,教师发掘学生的生活化资源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蚊子叮咬之后,应用肥皂水清洗后将会减轻痒痛?胃酸过多后,应用氢氧化铝等弱碱性药物可以减轻症状,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展开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索。在随后的实验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溶液、PH试纸等,引导学生检测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情况,并逐步检测反应之后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实验过程,学生意识到酸和碱发生反应后,酚酞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状,最终生成了盐和水。此时,教师也就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了酸碱中和反应。此后,教师将新课引入时的两个问题再度提出,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好奇——实验——分析——归纳——解释中得以培养,高效课堂随即得以建立。
总结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多种条件的促成,而中心便是以围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中心。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验教学和凸显学生主体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促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王艳丽.浅谈如何实现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9(17):58.
[2]张新林.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168-169.
[3]洪月英.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