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9-10 12:18崔杰赵伟鹏师炜
高教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崔杰 赵伟鹏 师炜

摘 要:国际合作办学作为高职教育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进程。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国际化、专业化发展较强的专业,在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中有较强的优势。分析阐述了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170-03

Abstract: As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 has strong advantages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hotel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ideas and practices of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otel management major; mod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ystem

高等院校國际合作办学是指我国境内各高等院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或高等学校(包括港、澳、台地区)举办的教育教学活动, 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产业升级的加快,国际合作办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我国高职院校要在站在国际化的高度,深入学习西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以超前思维探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进程。

酒店管理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行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亦是国际化、标准化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性办学理念指引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的平台,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标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合作意识、良好外语交流沟通能力,具备国际化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学校及专业的国际化品牌及知名度。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院校特色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不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针对性和先进性不够、内部管理体制僵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交流与合作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酒店管理专业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国际合作办学理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后,相关学者针对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展开研究。

1. 在国际合作办学理论研究方面

2004年陈学飞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考察》中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了国际化教育观念、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人员交流、共享教育资源与合作研究工作等六方面[1]。2005年,张星谕等人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中认为我国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已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即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模式[2]。2007年龚思怡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的研究》一书中,对跨境高等教育的原理、类型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对欧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国际合作办学现状的比较研究,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与现状、办学类型、相关政策法规的角度对我国跨境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3]。2008年,吴杭萍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和实效性研究》中,对东南亚国家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及发展特点进行了概括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际合作办学的优质发展提供了对策[4]。2010年曾涛在《高职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应明确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目的和办学行为,建立监管体系,确保资源优质,合理设置专业,严格审核把关,调整合作方式,突出高职特色,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5]。

2. 在国际合作办学实践研究方面

2014年张莉等人在《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学分互认制度机制研究》中提出通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分互认,修订和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6];2015年龚荣秀在《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衔接途径探讨——以SQA HND项目为例》中,探讨了中英两国在酒店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实现两国在酒店专业合作办学方面的有效衔接途径[7]。2016年吴萍等人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对接》提出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应在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和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核体系等方面有效对接,构建以“外语能力与实践能力”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国际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8]。2015年胡善风等人在《旅游管理类专业“四位一体”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探索出以“四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服务于“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全新的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9]。

二、国际交流合作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分析学院现有教学、生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理念,探索出在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着眼于国际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优化改革“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自2009年开办酒店管理专业以来,在专业教学团队的努力下逐步探索形成了“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管理递进”是指本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酒店行业从“服务员/服务师-领班(主管)一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规律;“工学交替相融”是指从入学到就业,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10],学院与酒店企业共同实施专业的教学过程,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

在国际交流合作大背景下,改革以往人才培养实施方式。1. 第一学期在校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前往周边国际集团酒店开展为期一周的酒店参观认知实训,使学生对国际化酒店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专业认知;2. 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技能岗位知识、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单项专业服务技能课程的实践操作学生,以此掌握扎实的专业服务技能,为后续第一阶段企业岗位技能实习做准备;3. 第三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到国内几家五星级集团化酒店进行专业岗位技能的综合实习,以期全面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服务水平;4. 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的前十周,在校进行专业岗位管理类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能力;5. 第五学期的后半部分至第六学期,组织安排学生到国内外各酒店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在第一阶段企业岗位技能实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对酒店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及岗位,第二阶段的顶岗实习可鼓励学生到境外酒店或国内五星以上国际集团酒店实习就业,真正实现专业国际化、就业国际化。

(二)建设中外融合、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前期对20几家酒店职业经理人的调查研究,在对酒店企业、员工需求及专业建设不足分析的基础上,結合国际交流合作的具体运作模式,构建优化适合于国际交流合作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不但满足企业需求,更能使学生在国内学校、国际企业间实现无障碍交流、实践,保证酒店管理专业国际交流合作的良好运行。

1. 适度增加双语课程、外语类课程比重

在课程体系中,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要求,依次安排了《大学英语》、《英语听说》、《酒店英语》、《英语口语交际》等英语类课程,及《前厅服务技能》、《酒水知识与服务》、《餐饮服务技能》等采用中英“双语”教学的核心专业课程,使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第一学期针对刚入校的新生,专业基础课程以中文教材为主,辅之以《大学英语》、《英语听说》等英文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第二至第四学期,在学生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在专业技能类课程《酒店英语》、《酒水知识与服务》、《餐饮服务技能》、《前厅服务技能》等采用全英文教材或中英“双语”教学,教师根据所授内容适当地使用英语展开教学,学生用英语与老师进行交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聘期外教或企业经理人授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除此之外,另增设《英语口语交际》、《客源国概况》、《西餐面点烘焙》等课程,进一步加强东西方文化、语言融合,以适应日后国际化实习、就业需求。

2. 专业技能类课程培养目标向国际标准看齐

专业技能类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以国际化视野为目标,参考国际酒店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设置专业技能课课程标准。如《餐饮服务技能》、《酒店英语》、《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酒水知识与服务技能》、《酒店信息管理》等课程,在服务程序上与国际化酒店服务流程标准接轨,引进国际通用的“Oppra”酒店办公软件,模拟实际工作情境,通过全方位、项目化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满足学生未来进入国际化酒店工作的职业需求。

3. 中外融合、专业实践课程多元化

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校内外实训及顶岗实习中,注重实习实践内容国际化视野。在参观认知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前往国际集团化酒店参观实习,了解国际化酒店职业人工作面貌及职业素养,拓宽学生视野;在专业岗位技能实践阶段,安排学生在国内各集团化酒店实习,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顶岗实习阶段,鼓励英语水平好的、专业技能强的学生奔赴海外实习实践,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拓宽国际化视野。多元化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强化了学生外语水平及对外交流服务能力。

4. 加强国际视野下师资培养

教师是专业教学的主导力量。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必须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唯有拓宽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素养,才有可能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在加强专业教师国际化素养方面,可选派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出国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或到国际著名酒店集团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等,多方面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育视野和专业水平,使教师了解世界先进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方法等,了解国际化酒店最新发展动态及职业素养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工作。

5. 探索多元化的交流合作形式

在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多种合作形式。例如:加强与国际酒店的校企合作,合作共建国际化校企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学生,真正做到合作实习、合作就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在学校成立的国际交流合作学院机构下,通过与境外合作,采取交换学生或学历、非学历互派,学分互任等方式,通过招收留学预科生或国外留学生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形式。

三、结束语

国际交流合作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性办学理念指引下,应不断创新专业办学特色,与国际接轨,不断改革专业办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化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考察[A].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71-87.

[2]张星谕,王辛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122-124.

[3]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杭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和实效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

[5]曾涛.高职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73-74.

[6]张莉,周玉泉,张劲柏,等.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学分互认制度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2-86.

[7]龚荣秀.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衔接途径探讨——以SQA HND项目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0-21.

[8]吴萍,曾静,雷若欣.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对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2):25-32.

[9]胡善风,程静静,沈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四位一体”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4):36-39.

[10]崔杰,师炜.“服务管理递进 工学交替相融”模式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3):69-70.

猜你喜欢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