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晴
2014年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区域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协调机制”。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行备案制的背景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进行宏观指导、间接管理,探索构建专业的、规范的政策框架,并努力構建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的机制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此,笔者对山东省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全潍坊市中职学校2014-2018年度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管理部门和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行政管理部门专业设置与调控现状
现行管理体制 一是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能够对本区域中职专业设置进行较为精准的指导。二是中职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可自主建设学校专业结构,新设、调整或撤销本校专业。三是社会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等多方办学利益相关方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职业学校办学对中职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
现行管理策略 一是实施专业分级认定,并将专业分级认定结果作为山东省中职学校分级认定工作的基础性内容,将专业的管理纳入大的基础能力建设框架。二是实施特色专业项目或工程。三是建有市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且均有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四是建有各级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基本涵盖了全市职业院校骨干专业。五是其他专业设置管理方面的举措。潍坊市对全市五大专业进行了“问诊式”评估,青岛市邀请第三方机构对职业学校办学进行评估。
潍坊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概况 从规模来看,总趋势是专业数和专业点都在减少,专业设置趋于合理和理智;从布局来看,以2018年为例分析,全市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前五名是学前教育、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且每个专业都在至少15个学校以上开设。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实施现状
一是多数学校设有专业设置专门机构和工作流程。二是学校专业设置影响因素复杂。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调整的基本定位,除此之外,教师结构、人事政策、家长和学生需求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专业的设置与挑战。三是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尚处在初期阶段。多数学校以接受上级或外部评估评选为主要的评价手段,学校内部缺乏评价机制,部分学校没有专业设置的专门制度,更没有明确的专业评估机制。四是各学校间发展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极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行政管理部门方面 首先,政策落地受牵绊,调控指导力不足,评估和评优结果的运用力度不够。一方面,专业备案管理机制不完善。专业备案中,市级行政部门难以实行现场调研和论证,更难以实现有效指导。另一方面,调控策略效果不明显。市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在实施中的实际激励作用已不明显;市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等发挥作用有限,对自发专业错位发展和调整影响甚微;诊断式的专业评估等措施没有长效实行机制,缺少产业行业和企业相关部门的参与以及资金支持,难以持续。其次,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明显,此外由于各县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专业的错位发展和区域协调。再者,缺少产业信息、行业信息和相关部门的协助。教育行政部门与经信委、产业办、发改委等部门调控政策主观性较强、客观性不足。而且由于专业设置自主权在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撤销等受师资、设备、资金、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
学校方面的问题 一是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不清。新专业规划目标与思路模糊,没有合理依据和具体描述的思路,专业设置规划不够完善,缺乏综合考虑和长远规划,开设了过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专业。二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因缺乏合理的专业建设监控和预警机制,对已设专业的调整优化和退出缺乏有效监控和管理,专业设置追求多而全,退出机制不健全。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的调整。一些专业办学方向的调整伴随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整,而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调整却滞后,导致专业内涵建设不能及时跟上。
对策建议
政府部门 一是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由“事前审批制”改为“事前备案、事中评价制”,重点加强对专业设置的监控、评价与退出。二是建立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机制,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专业建设专家库。三是建立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将各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情况,大中型企业与学校合作及企业用人需求情况,产业发展规划信息等开放共享。四是评估或评优结果的使用。每三年进行一次全市评估,与专业分级相结合,进行综合排名,加强信息公开,促使中职学校对不合格专业、整改专业进行调整、退出,引导中职学校做强优势专业,压缩弱势专业。
学校 一是专业设置应该分层管理。专业设置应纳入学校整体专业建设规划,与规划总目标相适应,对新设专业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现有专业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把落后专业纳入退出程序。二是建立学校内部专业设置调控机制。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常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专业评估监测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