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涛
【摘要】生成性资源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数学教师最应该重视与把握的资源。课堂生成性资源能够丰富课堂信息、打开教学思路、提供评判参照、引发新知联想,不但有利于促進学生的发展,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成性资源 发展
众所周知,教学是不可能完美预设的,课堂中的生成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将这些多种多样的生成性资源有机融合于数学课堂,从而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而有趣的课堂,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谈一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成性资源。
一、了解学生,充分预设
课堂教学的生成并非随心所欲,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以及在课堂中及时调控。所以教师不仅要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安排进行预设,而且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进行预设,每种情况如何应对,也应做出相应安排,虽然不能完美预设,但对一些很有可能出现的生成能够做到应对自如,将有益于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整百数和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时,为了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课前笔者做了简单的问卷调查,题目是60÷3= ,要求学生写清楚自己口算时的想法。主要出现的情况是两种:①因为20×3=60,所以60÷3=20;②6÷3=2,60÷3=20。第一种是采用除法的逆运算乘法来进行口算的,方法很好,推荐乘法熟练的学生使用;第二种也是很多学生的想法,6÷3学生都会算,所以60÷3被除数扩大10倍,商肯定也要扩大10倍。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有自己的算法,但是对算理还不清楚,所以这是在课堂上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了解的。60÷3=20这个算式中60代表6个十,20代表的是2个十,6个十除以3就是2个十,也就是20。整个算式的每个数字都有它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含义才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了解学生来把握学生,再进行预设,这样就提高了预设的准确度,也更容易把握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在预设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教师难免会手忙脚乱,造成课堂教学不流畅,浪费时间,从而导致教学环节失衡。笔者曾在执教“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由于预设不够充分,在处理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浪费了不少时间。如图1这种情况在之前备课时笔者没有预设到,结果当出现这种错误竖式时,大部分学生还认为是正确的,这时笔者才意识到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之前没有充分准备,笔者措手不及。对于商末尾有0的除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学生肯定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才会出现竖式结尾的0写在个位上。短暂思考后,笔者追问:“结尾的0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思考后知道是十位上的3减3得到的余数,而末尾的0除以除数始终是0,所以不需要移到竖式下方进行计算,直接在商的末尾写0就可以了。如果课前预设充分,那么在之前遇到末尾0抄下来计算时(如图2)笔者就会做相应的渗透。因为0除以任何数都是0,所以不需要计算0,直接“飞”到了商的末尾,所以竖式结尾的0的位置应该在十位上,代表十位上的余数是0。
二、敏锐捕捉,快速判断
教学是不可能完美预设的,学生的生成难免会在教师的预设之外,这时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且做出及时的判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要心中有数,包括表情、神态、动作等。可能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或者质疑,能够从容地判断是否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关,如果有关,就及时处理;无关,则不在课堂上花费过多时间去讨论。但一些年轻教师可能就会不知所措,处理不当或者直接忽视与本节课很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节奏完全被教师左右,学生只能听教师讲,缺乏了师生之间最基本的互动,长此以往,学生主动质疑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创造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当遇到一些不在自己预设范围内的生成时,教师要有敏锐的嗅觉,并做出合适回应,这时最能考验一名教师的基本功,要快速把这些生成再加工并呈现给全体学生,让他们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0×3=0 0×5=0 0×8=0
师:看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0乘以所有的数都是0。
师:是的。还有吗?
生:0乘以一切的数都是0。
师:没错,真棒!还有吗?
生:因为0乘以一个数就是很多个0相加,所以肯定是0。
师:是的,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请小朋友们看看:0乘以任何数都得0。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意思多好,都是正确的,而且与书本上的标准描述非常接近,这些生成是他们这个年纪最自然的流露,但是笔者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忽视了这样近乎完美的生成,生搬硬套地拿出了书本上的原话,这就好像在否定这三个学生的表述。课后经过反思,笔者认为在这里应该先给予这三个学生高度赞扬,表示他们的说法已经和书本上的非常接近了,非常厉害,然后拿出标准的描述,学生们也就欣然接受了。
三、总结梳理,及时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和重要途径。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资源难免会被教师忽视,尤其是年轻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事后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课堂中笔者对学生生成性资源的把握不够到位,虽然有时抓住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但是处理得不够巧妙,只有课后再反思总结。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要求学生在图
上(见图3)表示出相应的小数,学生都毫不犹豫地说是1.1,因为左边是1,右边是0.1,所以一共是1.1。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生:我们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张图,就是11/20。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一共是20份,其中的11份被涂色了,所以是11/20。
师:刚刚我们用小数表示是1.1,满不满1?
生:超过1了。
师:那11/20超过了1吗?
生:没超过,这个分数不对。
这张图片所表示的分数应该是11/10,虽然笔者知道是11/10,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这个问题,笔者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学生一致的想法是11/20,而且理由也很充分,所以笔者就临时想到让他们对这两个数进行比较,前者1.1明显是比1大,而后者明显还不到1,说明这个分数肯定不对。课后反思,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会认为是11/20,主要是因为单位“1”的概念不清晰,他们把这两个正方形看成了一个整体,是单位“1”。所以,这道题目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在这里每一个正方形都代表了“1”,一般来说不把两个正方形作为一个整体看作是单位“1”,因为这样容易出现错误。
经过课后的反思梳理,笔者再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清楚,学生的疑问得到了解答。虽然课上对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没有把握好,但是课后及时反思和梳理,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也可以让年轻的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去发现、去捕捉,教师只有善于把握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才能构建出更加精彩的课堂,成为一名智慧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姜娣.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与利用[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3).
[2]汪燕萍.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教育:海南,2016(14).
[3]叶永利.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