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澎
摘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高级、更尖端的知识而被社会广泛需求,是推动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不过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偏低的现象逐渐暴露,经过长时间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平均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持排斥或冷漠态度,作息习惯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自我管理意识。本文结合多种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对自我管理效应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希望能对相关的研究工作者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讲十分重要,不仅仅能增强体魄,还能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荣誉感,很多团体性活动更是能增加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积极性。不过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大学生对待体育锻炼态度冷漠,更有一些人心存抵触,使得很多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展开,还有一些因为沉迷游戏拒绝参加体育锻炼,这显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
一、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影响
现在有很多家庭依旧秉承着“知识就是力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等较为片面的陈词滥调,信奉读书给孩子带来的锦绣前程,而忽视了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孩子就要被各种兴趣班、补课班占据大量时间,这让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到了初中、高中时期,为了追求成绩,很多学校也挤占甚至取消了体育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自然对體育锻炼没有丝毫兴趣可言。
另一方面,以往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帮着家里干农活,他们经过锻炼身体素质比较出众,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时候总能表现突出,荣誉感让他们更加喜爱体育运动,自然就自发的进行体育锻炼了。而现在城里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普遍都是娇生惯养的,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受伤隐患,更是被很多家庭明令禁止,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从小就接触不到体育活动,自然也感受不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到了大学也就不会自发进行体育锻炼。
(二)个人因素影响
个人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的麻痹上面。如今网络发达,信息交流便利,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能够让我们身体健康,保持更好的形体,锻炼身心。但是,我们同样也清楚,参加体育锻炼,就是需要放弃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就是要付出一定的辛苦和努力。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促使学生克服这些可以预见的辛苦和汗水去参加体育锻炼呢?
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促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因为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大部分的大学生是因为自己或者自己的恋爱对象无法接受自己的肥胖,也就是因为恋爱的原因驱使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
我们通过与那些因为身体原因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确实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但是因为身体出现了某些警报才逼迫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年轻人的身体即便出了问题基本上也不会立即显现,往往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发现,等到问题爆发出来的时候,往往再通过体育锻炼已经无法弥补了。所以,很多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正在透支自己的身体,所以他们就不会去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这种麻痹大意的个人因素严重制约着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2]。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高,很多小学和中学为了提高名气和升学率,狠抓学生成绩,语数外大量占据学生的体育课时间,网络上也戏称:“体育老师是体质最不好的老师,也是最忙的老师,除了有事就是生病。”,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也足以反应当代中国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藐视,也正是因为这些缺席的体育课,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没有兴趣、没有热情,使得他们在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阶段也不会主动去进行体育锻炼。
在大学阶段,很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全面培养人才的号召,积极开设体育课程,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放,是他们的必修课,但是到了大三、大四学分修够了,就跟体育课彻底分手。而大一大二的时候面对这些必修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也是为了修学分敷衍了事,老师也因为不能因为体育课影响学生毕业,为学生顺利毕业让路的中心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课堂考核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般只对学生出勤进行要求,这样学生基本上不会有考核压力,所以课堂上也很难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有些同学上了一学期的课,什么也没有学到,期末考试也能通过,这样的体育课,如何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何能促使他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呢?这样名存实亡的形式主义体育课,也是学校应该反思的地方。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学都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今天的世界显然是更加便捷、舒适的,在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任何事情几乎都能通过互联网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穿衣可以直接网购,送货上门;吃饭可以叫外卖;出门也有网约车;衣食住行用几乎互联网都可以包办,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很多“腐宅”一族,顾名思义,他们能够在家中待到腐烂(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的腐宅开始指那些喜欢看男同的宅女,我们并不讨论),运动显然已经从他们的生命中被移除了。
另外,榜样的力量不够。我们的生活需要榜样,需要偶像,要他们给我们带来一些正能量,体育虽然也在造星,但是一方面他们的造星速度远远比不上真人秀、选秀节目、网络直播等来的快捷迅速,而这些明星要人气,主播要关注和礼物,至于锻炼?他们也并不擅长。而那些被人们熟知的体育明星比如早期的刘翔、姚明、郭晶晶,刘璇,后来的傅园慧、宁泽涛、张继科、孙杨、武大靖以及颇具网红气质的球星郭艾伦等人,他们也同样都拥有众多粉丝,但是,令人感到悲伤的是,虽然他们是因为某一领域的运动而收获荣誉和名气,不过在受人追捧的时候则往往是因为逆天的颜值,搞笑的说话方式甚至是表情包。喜欢一个明星可以模仿他唱歌跳舞。喜欢一个主播可以为他刷礼物,但是因为喜欢一个体育明星就开始热爱运动的人少之又少。
正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发展带来的便捷让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退化”,拒绝体育运动,另一方面,体育造星运动没能带来体育锻炼相关的正面影响,双重原因导致当代的大学生受到这些因素影响而拒绝主动参加体育锻炼[3]。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效应研究
自我管理效应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过程的一个统称,人们通过上述的自我管理效应,最终积极主动的去实现目标,自我管理效应通过自身的力量克服困难,排除诱惑,走向成功,因为是来自自身,不受胁迫,所以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不过也因为全凭自身,容易半途而废,相比于受迫不容易坚持到底。
(一)自我组织
首先,需要对自己有一个目标的确定,大学生体育锻炼方面,主要是为了获得强健的体魄,最终实现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目标下,就要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这就是简单的自我组织。是自我管理效应的最终目的。
(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自我管理效应的核心内容,通过自我管理,从而明确一个较为详尽的计划。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顶下的目标,笼统的说通过体育锻炼实现身体健康,形体优美这是不对的,自我管理要求我们定时定量的制定目标,包括没有完成时的惩罚和完成后的奖励都要做明确的制定,制定的越详细,量化的越科学,则达到的效果就越好。
(三)自我约束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我们会碰见各种各样的诱惑,这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对自己进行约束,玩游戏、睡大觉等等轻松的事情,会挤占体育锻炼的时间,削弱体育锻炼的效果,体育锻炼是需要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排除诱惑。
(四)自我激励
激励是保证整个自我管理效应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自我激励,培养信心和兴趣,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更高的目标当中去,通过自我激励,实际上就是目标实现的过程,不让自己放弃,最终坚持到成功。
三、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这个宣传主要是针对学生家庭和学生本身的,上文提到过,很多学生是从小娇生惯养,没有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自然感受不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也就无从谈起热爱运动,自动参加体育锻炼了。在宣传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体育锻炼的好处和当代大学生严峻的身体素质,想要肩上担责任,就要有坚实的臂膀。
(二)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工作
对学校来讲,要从小学开始加强体育课的成绩比重,在中考、高考中增加体育课的权重,让学校重视起体育课,防止学生的体育课被语数外侵占,还给学生体育课的时间,并且规范体育课,目前我国小学、中学校园配置的体育设备和体育教师都存在十分不专业的情况,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加上学校的体育设备陈旧、落后、缺少,这样的体育课成了学生的打闹课,没有章法,学生学不到东西,也无法领略体育运动的魅力[4]。
(三)对学生的体检工作要细致,宣传要得宜
很多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最大的原因是觉得自己的身体状态很好,并不需要体育锻炼,正因为这样的麻痹大意,才让很多大学生在步入社會或者步入中年之后恶疾缠身,那时想要锻炼已经为时太晚,所以,要增加对学生的体检次数和专业性,很多学生一生就在高考前接受过系统的体检,剩下的体检专业性太差,流于形式,很多体检完全就是为了变相收费,沦为牟利的机器,我们要通过正规、系统的体检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时刻为学生敲响警钟,要让学生了解这样下去的后果,让他们自主的选择锻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人才,是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目前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身体情况甚至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大大的制约他们的发展,减少他们能够创造的价值。通过走进校园对大学生进行了解,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持冷漠甚至抵触的情绪,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缺少体育锻炼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两大杀手,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需要从家庭、个人、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改善,也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他们自主参加体育锻炼,远离不健康作息[5]。
参考文献:
[1]李辉.体育生活方式对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 健康的体育锻炼因素分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 (3):57-59.
[2]王振,胡国鹏,蔡玉军,张蕾.拖延行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自我效 能感的中介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 (4):71-77,104.
[3]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邱达明.大学生锻炼行为和坚持性与自我管理能力对体育锻炼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6 (03):441-444.
[5]邱达明,谢黎红.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管理量表的研制[J].体育学刊,2017 (19):108-112.